县域经济快讯
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的灵魂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7920 更新时间:2011-4-18 10:09:44
更加注重协调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战略意图
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必然引出一场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鉴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不协调的结构性问题,《纲要》非常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等提出了全方位调整的要求,体现了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意图。
内外协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涉及需求结构问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高潮虽已过去,但世界经济并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世界经济复苏充满曲折和艰难。从长期看,全球需求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未来无论是全球经济再平衡和美国转变增长方式,还是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针对我国出口的壁垒不断增加,都凸显出过于依赖外需的增长带有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这就对经济转型提出了紧迫要求。因此,应实施以扩大内需为主、内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鉴于近10年来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现实,应着力解决居民“能消费”(提高收入)、“敢消费”(健全社会保障)和“放心消费”(确保质量与安全)问题,使居民消费率上升到合理水平。
产业协调:进一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涉及供给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纵深推进阶段。《纲要》明确提出,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并提升第二产业,包括改造提升制造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明确规划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这一短板,《纲要》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特大城市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并积极倡导“三新”(新领域、新业态、新热点)和“三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
区域协调:由区域不平衡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变。这涉及区域结构问题。《纲要》从区域生产力差异、地缘因素和民族宗教等因素出发,规划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着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战略,旨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相关部分提出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系列和“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系列,通过发挥这两个系列的作用,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城乡协调: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这涉及城乡结构问题。考虑到我国国情,包括粮食安全问题、农村人口转移的巨大压力等,《纲要》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步建设新农村,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着力于人口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镇化,逐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