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快讯
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期待农村改革新突破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11327 更新时间:2010-11-19 9:58:28
六十年风风雨雨,三十年一路闯关,中国农业现代化目前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最重要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平均增长率达到5%以上,粮食产量先后跨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4个台阶。今年,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七连增”,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稳定解决。
农业的装备水平可谓“鸟枪换炮”,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09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小麦机械化耕种水平达86%。每到收获时节,一大批有组织的农机手转战南北、跨区机收的场面蔚为壮观。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东北的玉米、河南的小麦、新疆的棉花、陕西的苹果、云南的鲜花、宁夏中卫的枸杞、山东寿光的蔬菜,都是大面积区域化种植,既有效配置农业资源,又方便提供社会化服务。
农产品加工企业越做越大。加工禽肉的诸城外贸、广东温氏,加工猪肉的河南双汇、江苏雨润,加工牛肉的吉林皓月集团,加工食用油的山东鲁花,加工果汁的汇源……一批知名度颇高、市场份额很大的龙头企业遍布全国。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还要看农民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有几笔大账算得清楚:
2009年,国家对农民的“四项补贴”已经增加到123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5153元,自2004年以来的年均实际增幅连续6年保持6%以上。目前,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8.33亿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到农民身上。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非常明显。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依然存在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农民都有成熟的合作组织,可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日本90%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农协组织。而我们国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生猪、大蒜、绿豆等频繁坐“过山车”的情况在所难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程度一般都在90%以上,而我们只有30%。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上看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产业化的各链条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基础设施脆弱,经营方式比较粗放。
今年的旱涝交加,把我们脆弱的农业基础暴露个“底朝天”。尽管大江大河安然无恙,但中小河流险情不断……不少农田不是灌不上,就是排不出。我国还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靠天吃饭,缺少基本灌溉条件。
农业科技创新亟待加快步伐。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诸多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50%,而发达国家达70%以上。农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的情况并不少见,先进实用技术与农民之间“最后一公里”往往不能贯通。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差距还在扩大。
一只脚迈进了现代农业,另一只脚还在传统农业,怎么能走得稳,走得快?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不能只考虑“一农”,要着眼“三农”。绕不开也躲不过的难题,唯有在深化改革中求解,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突破
农村改革和发展站在历史新起点,前进道路上仍有诸多矛盾和问题,绕不开也躲不过。
家庭经营——效益从哪儿来?
有人说,现代农业要大规模、高效率,靠一家一户难实现,家庭经营已经落伍了。一些地方鼓励大公司、大老板直接下乡种田,有的甚至违背农民意愿,靠行政手段搞土地流转,规模倒是迅速扩大了,效率短时间内也提高了,但被挤出土地的农民出路在哪儿?农业现代化真的这么简单?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说,实行家庭经营,是农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尽管经营规模有大有小,但基本的经营主体都是农户。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短时间内土地规模无法扩大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化。
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吉炳轩,曾经长期在河南省工作,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规模经营对于土地少、人口多的地区是很难办的。比如河南省人均一亩多地,如果把30亩地交给一户种,在黑龙江还不算规模经营,但河南就等于把6户的土地交给一户耕种,那其他5户干什么?必须转移出去80%的人口不从事农业。
中农办副主任唐仁健说,其实谁也不愿意小规模,但这是中国国情。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更科学、更有效、更集约地用于农业。
事实上,农业的规模,不单是指土地规模,也可以是服务规模。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也能形成规模,带来规模效益。陈锡文说,不管是新大陆国家一户的几万亩地,还是在日本的小规模经营,打一个电话,农药、化肥、销售等专业组织都能上门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农业效率低,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决不是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改善外部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创造家庭经营向现代化迈进的条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最重要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平均增长率达到5%以上,粮食产量先后跨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4个台阶。今年,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七连增”,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稳定解决。
农业的装备水平可谓“鸟枪换炮”,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09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小麦机械化耕种水平达86%。每到收获时节,一大批有组织的农机手转战南北、跨区机收的场面蔚为壮观。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东北的玉米、河南的小麦、新疆的棉花、陕西的苹果、云南的鲜花、宁夏中卫的枸杞、山东寿光的蔬菜,都是大面积区域化种植,既有效配置农业资源,又方便提供社会化服务。
农产品加工企业越做越大。加工禽肉的诸城外贸、广东温氏,加工猪肉的河南双汇、江苏雨润,加工牛肉的吉林皓月集团,加工食用油的山东鲁花,加工果汁的汇源……一批知名度颇高、市场份额很大的龙头企业遍布全国。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还要看农民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有几笔大账算得清楚:
2009年,国家对农民的“四项补贴”已经增加到123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5153元,自2004年以来的年均实际增幅连续6年保持6%以上。目前,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8.33亿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到农民身上。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非常明显。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依然存在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农民都有成熟的合作组织,可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日本90%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农协组织。而我们国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生猪、大蒜、绿豆等频繁坐“过山车”的情况在所难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程度一般都在90%以上,而我们只有30%。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上看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产业化的各链条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基础设施脆弱,经营方式比较粗放。
今年的旱涝交加,把我们脆弱的农业基础暴露个“底朝天”。尽管大江大河安然无恙,但中小河流险情不断……不少农田不是灌不上,就是排不出。我国还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靠天吃饭,缺少基本灌溉条件。
农业科技创新亟待加快步伐。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诸多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50%,而发达国家达70%以上。农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的情况并不少见,先进实用技术与农民之间“最后一公里”往往不能贯通。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差距还在扩大。
一只脚迈进了现代农业,另一只脚还在传统农业,怎么能走得稳,走得快?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不能只考虑“一农”,要着眼“三农”。绕不开也躲不过的难题,唯有在深化改革中求解,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突破
农村改革和发展站在历史新起点,前进道路上仍有诸多矛盾和问题,绕不开也躲不过。
家庭经营——效益从哪儿来?
有人说,现代农业要大规模、高效率,靠一家一户难实现,家庭经营已经落伍了。一些地方鼓励大公司、大老板直接下乡种田,有的甚至违背农民意愿,靠行政手段搞土地流转,规模倒是迅速扩大了,效率短时间内也提高了,但被挤出土地的农民出路在哪儿?农业现代化真的这么简单?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说,实行家庭经营,是农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尽管经营规模有大有小,但基本的经营主体都是农户。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短时间内土地规模无法扩大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化。
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吉炳轩,曾经长期在河南省工作,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规模经营对于土地少、人口多的地区是很难办的。比如河南省人均一亩多地,如果把30亩地交给一户种,在黑龙江还不算规模经营,但河南就等于把6户的土地交给一户耕种,那其他5户干什么?必须转移出去80%的人口不从事农业。
中农办副主任唐仁健说,其实谁也不愿意小规模,但这是中国国情。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更科学、更有效、更集约地用于农业。
事实上,农业的规模,不单是指土地规模,也可以是服务规模。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也能形成规模,带来规模效益。陈锡文说,不管是新大陆国家一户的几万亩地,还是在日本的小规模经营,打一个电话,农药、化肥、销售等专业组织都能上门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农业效率低,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决不是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改善外部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创造家庭经营向现代化迈进的条件。
经营方式怎么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明确回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家庭经营也能创造高效益。
——效益从适度规模中来。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政府只要因势利导,做好服务工作,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就会在农民之间进行。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陆续出现了一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苏州种粮大户高健浩,在租种、代管的6000亩农田里用有机肥、覆盖防虫网,还在田里放养鸭子,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产出的有机大米1公斤卖到几十元。
——效益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中来。山东三元朱村发明的冬暖式大棚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一按电钮,近100米的草帘自动卷起,轻点鼠标,数十个喷灌头水雾弥漫。一个温室大棚收入能达到2万—3万元,一亩棚收入超过十亩地。这一技术已经从山东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份,创造了惊人的效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马铃薯专家屈冬玉博士, 为推广先进技术,十几年来跑遍全国的马铃薯主产区。他说,仅脱毒马铃薯这一项生物技术,就能增加单产300—500公斤。今年全国能推广3000万亩,只算一年的账,农民因此而增加的收入便十分可观。
——效益从社会化服务中来。河南五女镇保献农机合作社,今年代耕、代管、代收小麦2万多亩。合作社社员赵国庆说,家里没有壮劳力也不怕。不管是种还是收,打个电话就行。大马力拖拉机下田,作业深度35厘米以上,土壤透气了,产量噌噌往上蹿。过去亩产500公斤就是顶,现在这个顶早已被打破,今年亩产超过600公斤,亩增收200多元。
家庭经营也能创造高效益。
——效益从适度规模中来。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政府只要因势利导,做好服务工作,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就会在农民之间进行。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陆续出现了一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苏州种粮大户高健浩,在租种、代管的6000亩农田里用有机肥、覆盖防虫网,还在田里放养鸭子,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产出的有机大米1公斤卖到几十元。
——效益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中来。山东三元朱村发明的冬暖式大棚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一按电钮,近100米的草帘自动卷起,轻点鼠标,数十个喷灌头水雾弥漫。一个温室大棚收入能达到2万—3万元,一亩棚收入超过十亩地。这一技术已经从山东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份,创造了惊人的效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马铃薯专家屈冬玉博士, 为推广先进技术,十几年来跑遍全国的马铃薯主产区。他说,仅脱毒马铃薯这一项生物技术,就能增加单产300—500公斤。今年全国能推广3000万亩,只算一年的账,农民因此而增加的收入便十分可观。
——效益从社会化服务中来。河南五女镇保献农机合作社,今年代耕、代管、代收小麦2万多亩。合作社社员赵国庆说,家里没有壮劳力也不怕。不管是种还是收,打个电话就行。大马力拖拉机下田,作业深度35厘米以上,土壤透气了,产量噌噌往上蹿。过去亩产500公斤就是顶,现在这个顶早已被打破,今年亩产超过600公斤,亩增收2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