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快讯
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期待农村改革新突破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11328 更新时间:2010-11-19 9:58:28
只要把目光投射到全国,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地发展现代农业不同的先天条件和鲜明的特色:
秋收时节,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垦区,联合收割机在一片金黄中往来穿梭。572万亩耕地, 15个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农场,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7%,每年为国家生产近百亿斤粮食。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可耕地多,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组织,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并依托农垦、森工、矿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初步走出了具有黑土地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绝大多数地方人多地少,但情形也各不相同。
经济发达的苏南,发展高效农业园区真有些“苏绣”的功底,针针角角一丝不苟。一个大棚,番茄刚拉秧,丝瓜秧就爬上来了,丝瓜秧底下又种上了莴笋;玻璃温室培育鲜切花,一年收几茬。人和地都不闲着。
中原粮仓河南,人均耕地只有1.2亩,亩均水资源是全国的1/6,但小麦良种覆盖98%、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粮食单产一年一个新纪录。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出产于此。依靠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他们把麦粒变成面粉、味精、啤酒,转化成猪肉、鸡肉,生产出了全国1/3的方便面、1/2的速冻饺子和火腿肠。
地处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一半以上的土地沙化、荒漠化,水资源严重匮乏,但昼夜温差大,日照条件好,适于发展特色农业。宁夏人在沙漠里建温室大棚种瓜菜,在坡地上覆膜保墒间作瓜枣,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民收入成倍提高。全区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如此不同,经济发展层次如此丰富,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可能一个模式齐步走,必然是因地制宜,多元选择,多样化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说,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靠外部的政策供给、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和经营主体的培育。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不同,不可能一个步调,全面开花,更不能靠行政命令硬推。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说到底就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当前发展阶段,能扬长避短、可操作、走得通的路。
秋收时节,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垦区,联合收割机在一片金黄中往来穿梭。572万亩耕地, 15个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农场,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7%,每年为国家生产近百亿斤粮食。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可耕地多,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组织,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并依托农垦、森工、矿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初步走出了具有黑土地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绝大多数地方人多地少,但情形也各不相同。
经济发达的苏南,发展高效农业园区真有些“苏绣”的功底,针针角角一丝不苟。一个大棚,番茄刚拉秧,丝瓜秧就爬上来了,丝瓜秧底下又种上了莴笋;玻璃温室培育鲜切花,一年收几茬。人和地都不闲着。
中原粮仓河南,人均耕地只有1.2亩,亩均水资源是全国的1/6,但小麦良种覆盖98%、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粮食单产一年一个新纪录。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出产于此。依靠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他们把麦粒变成面粉、味精、啤酒,转化成猪肉、鸡肉,生产出了全国1/3的方便面、1/2的速冻饺子和火腿肠。
地处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一半以上的土地沙化、荒漠化,水资源严重匮乏,但昼夜温差大,日照条件好,适于发展特色农业。宁夏人在沙漠里建温室大棚种瓜菜,在坡地上覆膜保墒间作瓜枣,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民收入成倍提高。全区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如此不同,经济发展层次如此丰富,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可能一个模式齐步走,必然是因地制宜,多元选择,多样化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说,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靠外部的政策供给、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和经营主体的培育。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不同,不可能一个步调,全面开花,更不能靠行政命令硬推。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说到底就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当前发展阶段,能扬长避短、可操作、走得通的路。
一只脚迈进了现代农业,一只脚仍在传统农业。看清来龙去脉,明确所在方位,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脚踏实地,坚定前行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就是一部农耕史。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同时代进的耕作技术、水利设施,至今让我们为之自豪。但农村不只有田园牧歌,更有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减轻劳动强度,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农民绵延几千年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每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对农业、农业现代化都有经典论述,都有宏伟蓝图。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也曾走过漫长弯路,付出了惨痛代价。当年,为了找到实现现代化的捷径,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土地归大堆,劳动“大呼隆”,分配“大锅饭”,其结果是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低下,直到1978年,吃不饱肚子的情况在农村还非常普遍。
历史性的转折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大包干”的全面推开,让农民蛰伏已久的生产积极性如火山喷发。上个世纪80年代,中央连续发布5个一号文件,推动农村改革步步深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勃兴……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从此走入正途。
2000年,迈过基本小康的门槛,全面小康的号角吹响。党的十六大以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从2004年开始,7个中央一号文件接连聚焦“三农”问题,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民的补贴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税、牧业税等一系列税负被取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反哺“三农”的力度持续加大,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加快了脚步。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就是一部农耕史。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同时代进的耕作技术、水利设施,至今让我们为之自豪。但农村不只有田园牧歌,更有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减轻劳动强度,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农民绵延几千年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每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对农业、农业现代化都有经典论述,都有宏伟蓝图。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也曾走过漫长弯路,付出了惨痛代价。当年,为了找到实现现代化的捷径,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土地归大堆,劳动“大呼隆”,分配“大锅饭”,其结果是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低下,直到1978年,吃不饱肚子的情况在农村还非常普遍。
历史性的转折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大包干”的全面推开,让农民蛰伏已久的生产积极性如火山喷发。上个世纪80年代,中央连续发布5个一号文件,推动农村改革步步深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勃兴……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从此走入正途。
2000年,迈过基本小康的门槛,全面小康的号角吹响。党的十六大以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从2004年开始,7个中央一号文件接连聚焦“三农”问题,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民的补贴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税、牧业税等一系列税负被取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反哺“三农”的力度持续加大,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加快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