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煤电顶牛”硝烟再起:“煤都”也闹“煤荒”

2010-11-10 来源:新华财经/新华网 点击数:8524

    煤电八年抗战

    “山西电厂就没有不亏的。一位当地电厂人士告诉记者。仿佛在印证这个说法,中电联1029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报告说:中部六省、山东省和东北三省火电企业因亏损面临资金链断裂;目前正临近冬季储煤之际,一些电厂已无钱买煤,可能产生不能保证电力、热力供应的风险。

    和山西的状况一样,这些省份的亏损原因也是电煤价格上涨太快,而坑口电厂上网电价一直偏低。

    历史上,我国为利用中西部省份的小煤窑资源,建设了一大批坑口电厂,形成了这些省份特殊的大电厂、小窑煤局面。虽然这批电厂普遍核定上网电价偏低,但在煤价不如土2002年前,都还活得有滋有味。

    2002年国家取消了电煤指导价,但仍然保留了国家指导计划。随后,2002年底在长沙举行的“2003年度全国煤炭订货会上,煤电两行业在煤价上产生了严重分歧,煤电顶牛开始。

    该订货会上,当时的国家计委建议2002年的合同价格为基准,每吨煤炭上涨5;但电力行业坚持不涨价、不减量、不改变合同条款的三不原则。最后,只按原定价签订了40%的国家计划安排购煤合同,煤电双方次不欢而散。

    2002年,煤炭市场价大涨,原中央煤炭企业扭亏为盈;至此,煤价迎来了长达8年的乌金时代

    “2004年度全国煤炭订货会开在福州。会上,国家发改委首推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允许电煤每吨上涨不超过12元,允许火电厂上网电价每度上涨7厘,销售电价每度上涨8厘。但是双方都不领政府的情,诸多企业只签订了供货量,不谈价格。

    自此,每年的煤炭订货会,成了火车皮订购会”——煤电双方所签合同,严肃性日差:实质内容越来越少,履约率越来越低。签订合同的目的,更多的是想分得铁路运力。

    “2005年度全国煤炭订货会上,发改委定下了煤电联动机制。所谓煤电价格联动,原本是国家为了缓解煤电双方在价格上的争执,允许电厂根据动力煤价格的上涨情况而相应地将电价适当上浮,原则是上涨的煤价70%部分转移到电价,30%由电力企业通过提高效率内部消化。

    20055月、20066月、200871821,国家发改委4次实施煤电价格联动。但是发电企业普遍认为数年来煤电联动不及时,力度不到位,没有解决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矛盾。比如2007年煤价飞涨,但发改委没有批准煤电联动;而2008年煤价狂涨了50%,联动幅度却很小。

    2006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在北京牵头召开“2007年煤炭产运需衔接电视电话会议。至此,存在了半个世纪的全国煤炭订货会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从2007年起,电企与煤企将就煤价进行一对一谈判

    业界认为,政府此举,是预测到我国2007年煤炭供需将大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