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专访黄奇帆 探路城乡统筹:"重庆试验"涉入深水区

2010-11-08 来源:重庆日报 点击数:10451

   绝不会让农民以土地为代价去获得一纸城市户口

  既是改革创新,难免有争议;既有争议,自然有质疑。重庆在住房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时,引得争议不断。面对一些质疑,重庆市长黄奇帆显得轻松泰然,成竹在胸。

  记者:有一种担忧,重庆户籍改革是在打农民土地的主意。

  黄奇帆:关注、关心、关爱“三农”是全社会的共识,任何涉及农民的改革都要问一问是否有利于农民福祉的增加?这是我们施政的首要原则。所以,对我们重庆的户籍改革有这样的担忧也是正常的,但我明确地说,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绝不会让农民以土地为代价去获得一纸城市户口。

  首先,农民进城我们会给他“五件衣服”。这“五件衣服”是跟城里人同等待遇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体系。同时,他们还拥有农村的“三件衣服”,就是宅基地、林地、承包地的承包权。在一定的适应期内,转户农民万一在城里失了业又想回农村,他还有个退路。其次,可以“农转城”的三类人当中,有些农民工,包括外省市的,只要在重庆务工5年就可以办理重庆的城市户口,他们的土地跟重庆无关,这能说是我们在打农民土地的主意吗?而且,征地未转非的农民以及部分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其实也没有土地。我们让他们变成城市居民,是真心实意的让他们享有平等待遇,哪跟他们的土地有关呢?

  重庆率先结束住房单轨制,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公租房这一“民生大单”,但有人认为,重庆是众所周知的山城,哪有那么多地方安置大量进城的农民工以及其他有资格入住公租房的群体?而且,处在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这样的特殊环境,重庆如何筹集巨量的资金投入公租房建设?

  记者:外界对公租房建设提出建房土地质疑,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黄奇帆:中央政府最近给重庆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就是批准重庆主城扩张到二环,这使得重庆主城可建设房产用地从原来的50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居住人群可以从原来的500万人扩大到1000万人。而且,重庆在这方面的发展余地比北京、上海、天津要大,因为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北京1万多平方公里,重庆的面积有8万多平方公里,主城就可以达到5000平方公里,可建设的范围其实比沿海的几个城市更为开阔。

  记者:建设资金的问题呢?

  黄奇帆:短期看,财政需要提供启动与建设资金,但受资金短缺、筹措渠道不明等问题制约,保障计划难以落实。长期看,由于政府持有房源,后续维护、更新改造以及管理、服务等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重庆为例,未来3年要建成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投资规模约750亿元,再加上后续维护和管理,资金保障确实需要平衡。但只要运作得当,政府建设公租房不但不会成为经济负担,反而会成为优质资产。

  记者:这笔账具体怎么算呢?

  黄奇帆:以政府投入为先导。一是用好中央安排的专项资金和财政年度预算安排资金,二是依托土地储备机构选项储备土地的优势,全部采用划拨方式供应,土地成本不计价,作为政府注入公租房系统的国有资产。其中主城储备地拿出3万亩作为划拨地投入,至少相当于投入150亿元。三是每年商品房土地出让收益的5%用于支持公租房住房建设,3年共计约30亿-40亿元。四是减免建设环节相关税费。通过上述渠道,重庆公租房建设可以保证200多亿元的先期投入。其余500亿可通过社会融资解决。按公租房每年每平方米120元左右的租金计算,3000万平方米每年可收租金36亿元,除了用于还款付息外,近一半资金还能用于房屋的维护和管理,完全可以实现当期资金的平衡。从在保持收益远期平衡方面,当“夹心层”群体因收入提高不再需要租住公租房时,公租房作为优质房产,有套期保值的功效,可以回笼资金“反哺”建设和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