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黄奇帆 探路城乡统筹:"重庆试验"涉入深水区
拥有城市户口并非天方夜谭
从今年8月起,在重庆工作和生活的三类人可以在一夜之间轻松由农民变为居民。这三类人是:一是征地未转非农民,二是70万农村籍大中专生,三是2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
被称为“破冰”之举的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引发巨大反响。这项新的制度安排,可以让曾被农村居民视为“难于上青天”的追求城市户口之路变成坦途。
这又是一张“民生大单”。之所以引发巨大反响,是因为重庆市委、市政府计划两年内解决338万农民工的户口问题,让他们进城做城里人,并享受跟城里人一样的福利待遇。从今年7月28日重庆市宣布启动这项户籍制度改革以来,短短3月,已有52万余农村居民转为城市户籍。
记者:为什么户籍制度改革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黄奇帆:2亿多农民工被现行户籍制度阻隔在城市之外,他们像候鸟一样每年在原籍和打工所在地来回迁徙,由此衍生出很多社会矛盾。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重庆城乡统筹改革发展有攻坚突破意义,对全国也有借鉴。
记者:您说的借鉴具体怎样理解?
黄奇帆:一是社会公平的回归。农民工进城辛辛苦苦干了二三十年,年老力衰之后却回农村自己养老,其间小孩到城里读书又要额外支付择校费,这很不公平。我们绝不能把农民工当成下等公民,不能仅在统计城镇化率时把他们算作常住人口,而在提供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时,又用户籍把他们排除在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从制度上保障同工同权、平等市民待遇。
二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一方面农民工因为户籍阻隔不能有效融入城市,另一方面,他们常年打工在外,农村土地闲置、低效利用现象十分严重。若把2亿农民工转户进城,进入二三产业就业,农村耕地人均占有量就会增加,劳动生产率自然就提高了。从经济学上讲,当出现“刘易斯拐点”,即一个国家农业人口占比仅10%,但农产品可满足100%的人口,这时,城乡二元结构即可破解,务农者收入与城市人群没有差距,甚至更高。如果农民工户口不转,其人口红利留给城市,老了重返农村,十多年后农村户籍人口仍高达70%,农村劳动生产率还会一如从前。有些学者建议全面取消户口,通通用常住户口来解决。此话乍一听好像没错,实则不然。欧美从来不用户口捆绑基本公共服务,所以常住人口就能一统了之。我们不能对城镇户口捆绑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五件衣服”的事实视而不见,让“刘易斯拐点”被体制性扭曲。
三是促进城乡资源一体化配置。户籍一头附着了城镇居民的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五件衣服”,一边捆绑着农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如农民工转户进城了,他们在农村的土地也会有偿退出,城市建设用地将由此增加,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将更加均衡。
四是扩大内需,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农民工转户进城后,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他们的消费能力就会大幅提高。按一年多消费1万元算,300多万农民工就可增加300多亿元,全国2亿农民工转户可增加2万亿元,而且是长周期的持续拉动。
记者:您特别强调城市化和农民命运之间的关联。
黄奇帆:农民工成了城市居民后,实际上是用人口红利回馈了城市,增加了城市活力,让城市更加年轻。他们应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很大程度是他们自己通过劳动创造的,绝不是摊薄了公共产品的“大饼”。城市化不是城市人自己的“卡拉OK”,其本质是将农民变成市民,城市化也一定是农民变市民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