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医诊法

2010-11-02 来源:中国文化网 点击数:2781

时间:2006

类别:传统医药

地区:中央

编号:Ⅸ-2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四诊"的方法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做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而"四诊"主要包括望、闻、问、切。

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诊断疾病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实物,其中舌诊、脉诊等内容充分体现中医诊察疾病的传统特点以及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

一、溯源

中医诊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名医秦越人(扁鹊)擅长"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黄帝内经》根据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理论,对诸多诊法作了具体描述,并阐述其综合运用的原则,在方法上奠定了"四诊法"的基础。

西晋王叔和撰集《脉经》,承前启后,确立中医脉诊的方法,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诊法著作有近百种。

二、四诊法

医生运用视、听、嗅、触等感觉功能以及与病人或知情者交谈,全面了解和系统地掌握与疾病相关的各种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中医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法,称为"四诊法"。四诊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临床上必须综合运用,才能对病症做出正确的判断。

1、望诊

望诊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进行的诊法,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身体有关部位及其分泌和排泄物等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

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如果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有了变化,必然反映到人体外部而表现为神、色、形、态等各方面的变化。所以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以推断内脏的变化。

在具体步骤上,望诊可分为望舌、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望皮肤、望脉络、望排出物等。望诊的重点在望神、望面色和舌诊。因面、舌的各种表现,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脏腑功能变化。其中,望舌即舌诊,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变化,以判定病情、推测预后,是望诊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