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刘云山:在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中推进理论大众化

2010-11-01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5125

党的方针政策是党的理论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关心“怎么办”,主要是看具体政策的走势、走向。推进理论大众化,应当把政策解读作为一项经常性任务,把政策制定的背景依据讲透彻,把党和政府工作的目标措施、进展成效讲清楚,把群众的利益安排、实惠好处讲明白。这样,人民群众就会多一分信任、多一分信心,党的事业就会多一分共识、多一分力量。当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很复杂,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坦诚面对,说明解决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所做的努力和长远考虑,就能够获得群众的理解,形成同心同德战胜各种困难、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改进文风、讲“百姓话”是理论大众化的关键所在,只有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理论宣传要贴近群众、掌握群众,必须有良好的文风。理论大众化成效如何,在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有没有好的文风。文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文风反映作风、体现党风。如果不良文风盛行,就会使群众对理论宣传敬而远之。推进理论大众化,需要进一步在改进文风上下功夫,让人感到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

语言是传播理论、交流思想的基本载体。理论大众化关键在于与群众有共同语言,善于讲大众话语。《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和《七个“怎么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力求语言通俗化、大众化。无论是对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阐述,还是对现实问题的回答,都努力做到通俗易懂。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他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都不过千余字,感情真挚、说理透彻、言简意赅,是运用群众语言的典范。改进文风,一定要坚持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生活、熟悉群众话语,讲短话、新话,讲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努力使我们的语言生动起来、鲜活起来。当然,在强调通俗化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庸俗化、片面化、简单化。

实践最有说服力,事实是最硬的道理。从实践破题、用实践立论、拿实践论证,是开展理论大众化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改进文风的重要着力点。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部最生动、最鲜活的教科书,是推进理论大众化的丰富资源和有力支撑。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就来分析问题,结合党和人民攻坚克难的非凡创举来论证问题,揭示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增强党的理论的现实感召力。要善于用客观事实说话,用典型案例说话,用群众的切身感受说话,避免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口号到口号。只有这样,道理才不会抽象空洞,才更容易增进人们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