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刘云山:在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中推进理论大众化

2010-11-01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5126

二、直面问题、聚焦热点是理论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使理论赢得人心、走进群众。理论始于问题、又阐明问题,它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科学地回应人们提出的问题。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理论创新永不枯竭的源泉。推进理论大众化,必须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正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结合点,切实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解答人民大众的思想困惑,是理论工作永远不变的法则。现在,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正经历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能否直面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帮助人们解疑释惑,考验着理论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一定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不回避矛盾,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更好地回答人们关心的重大问题。当前,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新要求,在继续回答好“六个为什么”、“四个重大界限”、“七个怎么看”的同时,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阐释。

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是理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是理论大众化的根本要求。《七个“怎么看”》中谈到的关于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和腐败现象等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社情民意的基础上梳理和提炼出来的,都是紧贴社会现实、群众十分关切的,自然也就引起了社会的共鸣。这说明,只有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才能引起共鸣、打动人心。要始终坚持群众立场,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把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贯穿到理论宣传普及之中,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着力回答什么,社会关注什么我们就集中阐述什么,在服务群众、满足群众中更好地实现理论的价值。

三、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是理论大众化的重要任务,只有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才能不断增强信心、凝聚力量。通常来说,对一个问题,人们不仅关心它是什么、为什么,也关心如何对待、如何解决,特别是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更是如此。理论宣传回应人们的关切,不仅要致力于回答“怎么看”,还要着力说明“怎么办”,既“解扣子”又“指路子”。

理论大众化是引导人们不断探寻解决问题之道的过程。理论宣传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之中、实践之中,关键是要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前景。如果停留在对问题的阐释说明上,还很难说真正发挥了理论的作用。翻开《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可以看到,每一个问题都包含了“怎么办”的内容,而且占到很重的分量。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觉得解渴、管用。指出“怎么办”,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的内在要求。推进理论大众化,一定要着力研究“怎么办”,既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也能够提出办法、指明出路,切实把认识成果转化为行动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