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西山瑶族乡

2010-10-25 点击数:11464

  
第二届灌阳西山五龙庙山歌会现场照片(王永胜摄)

  西山瑶族乡位于广西灌阳县西部,西与兴安县漠川乡交界,北与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及本县红旗乡为邻,东与本县新街乡、黄关镇毗邻,南与本县观音阁乡相连,全乡总面积190.6平方公里。辖罗家、鹰嘴、小源、南江、茶源、李家、盐塘、北江、下涧、大坪等10个村委会,140个村民小组,201个自然屯。乡政府驻李家,距县城30公里。
       西山瑶族乡地处海洋山西麓,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90%以上,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间溪流密布,多呈东西流向,汇入西山河,成为灌江的一级支流,河流两岸地势相对平旷,是本乡水田的主要分布区域。西山土壤多为红壤和黄红壤,适宜林木生长。
       西山瑶族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冷,春秋温和,冬短夏长,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6℃,年均降雨量1540.7毫米。境内海拔变化较大,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达0.5l℃/100米,所以,不同区域的气温差异较大。
       西山瑶族乡成立于1957年,是广西较早建立的民族乡之一。1958年9月并入黄关人民公社,1959年4月又分出成立西山人民公社,1984年9月恢复西山瑶族乡。
  过去由于地处偏僻、山岭阻隔,交通不便,西山瑶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1987年,全乡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明显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乡党委、政府根据本地资源的特点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大了对山、水资源的开发力度,全乡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农业是西山瑶族乡经济的传统主导产业。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芋头、高粱、旱谷、粟、子等,其中以水稻为主。全乡共有水田8474亩,人均0.7l亩,由于海拔较高且地属山区,水冷土寒,大部分水田只种一造水稻(中稻),少部分光照足、灌溉条件好的则种两造(早稻、晚稻)。亩产一般为350公斤~450公斤,比解放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满足本乡群众的粮食需求。玉米、红薯的种植也很普遍,玉米有早玉米和晚玉米两种,以早玉米为主;红薯主要在山地种植。由于产量较低等原因,芋头、高粱、旱谷等已少有人种植,子、粟等几近绝迹。
       经济作物在西山瑶族乡种植业中所占比重较小。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等,以花生为主。近年来,推广种植高山萝卜和水田反季节西瓜,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林业是西山瑶族乡的又一支柱产业,是乡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西山瑶族乡地处海洋山西麓,山地广阔,林木繁多,可分为天然林、用材林和经济林三类。天然林面积最广,其次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用材林品种主要有杉、松、毛竹等,经济林有山苍子、油茶、油桐、罗汉果、板栗、白果、“三木”药材等,当地土质极适宜罗汉果生长,曾广泛种植罗汉果。板栗、白果为近年新推广的经济林木。
       畜牧业是西山瑶族乡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当地畜牧业主要表现为家庭养殖畜禽。主要畜禽品种有猪、牛、马、羊、鸡、鸭、鹅等。其中以养猪最为重要,一般家庭,一年可出栏猪1~2头,有的3头。除l头在过年时自家食用外,其余出售,可因此增收数百余元不等。牛、马多用做畜力,极少出售。鸡、鸭、鹅等也以自食为主,少部分出售。
       渔业在西山瑶族乡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颇具特色。当地群众有在稻田中放养鲤鱼的习惯。鱼以稻花和禾虫为食,禾以鱼粪做肥,待稻谷成熟时,鱼也长大了,且皮嫩肉鲜,用以出售,销路极好,近年来供不应求,农民可一举两得。一般一亩稻田可产禾花鱼十几至几十公斤不等。
       乡镇企业是西山瑶族乡最近10年崛起的一个新兴产业,主要有三大门类:水电、矿泉水和木材加工。全乡海拔500米~1800米,地形起伏,雨量充沛,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牛湾河集雨面积186.87平方公里,干流长度30.8公里,总落差1477米,年均流量7.57立方米/秒,理论水能蕴藏量2.7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69万千瓦,已开发0.89万千瓦。乡境内现已建成县办电站2座,乡办电站3座,联户办电站7座,形成了梯级开发的基本格局。目前在建的还有天河电站、茶源电站、双河电站和大竹坪电站的二期工程。这些电站建成后,全乡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万千瓦,西山将成为真正的“小水电之乡”。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西山瑶族乡还有极具开发价值的矿泉水资源。据国家地矿部、卫生部、轻工部鉴定,西山矿泉水具有“口感佳,低矿化度、低钠、低硬度,含偏硅酸及十几种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的优点,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乡境内有四家矿泉水厂,但规模很小,所产“甲天下”牌矿泉水,市场销路极好,在广西已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木材加工是西山瑶族乡乡镇企业的第三大生产门类,主要是对松、杉等进行粗加工。
       解放前,西山瑶族乡交通极为不便,全乡没有一条公路,只有狭小的山径与外界相通,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交通落后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1955年全乡条公路--全长11.5公里的西山公路建成通车,从此,由西山坐车可直达黄关镇,大大地加强了西山瑶族乡与外界的联系。1975年,乡境内另一条重要公路西山-北江公路建成通车。至1999年底,全乡10个行政村已有6个修通了四级公路,有个体三轮机动车往返搭客,上乡政府、县城,皆可当日往返。
       西山瑶族乡教育也相对落后,解放前,全乡只有3所乡村初级小学,就读学生有40~60人,初级中学的学生则只能外出到黄关镇就读。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建设,不断完善教学点,改善教学条件。1999年底,全乡有初级中学l所,完小11所,教学点32个,绝大部分学校都建起了自己的教学楼,1999年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
       西山瑶族乡是瑶、汉族聚居区,当地瑶族主要有袁、梁、潘、侯、蓝五姓氏,其祖先系广西义宁县(今临桂五通镇)第三都安洞西江口长石弄村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应招来灌阳把守要隘,其后不断发展壮大,繁衍至今。1999年底,全乡共有瑶族4227人,占总人口的35.6%。当地瑶族保留较明显的民族特点,民族内部以瑶语交流,少数老年妇女还穿本民族服装。乡境内有一盘王殿,为西山和邻近乡镇瑶胞的传统祭祖(盘王)之地。此外,在节日、住房以及经济生活等方面,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建立瑶族乡以后,当地很好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瑶族的传统文化和各种风俗习惯得到全面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