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万钢:让科学技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2010-10-18 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数:4255

本次世博会园区中采用的新兴技术和产品堪称世界之最:分布在各展馆屋顶上总量4.6兆瓦的太阳能电站,东海大桥边100兆瓦的风力电场,所发出的电能和利用情况实时展示在世博园的能源馆中,接受观众的考证;500辆刚刚研制成功的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等各类电动汽车承担了零排放公共交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要素的主要集聚地,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将引领城市未来的发展。

本次上海世博会,世界各国齐聚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内,主办方与所有的参与方一起,用创新的理念、科学的探索与技术的实践,演绎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畅想城市的发展和体验美好的生活。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

200年来,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扩张,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熊熊燃烧中得以实现。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在上海世博会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向人们展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展现了可再生清洁能源将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未来城市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时代,也就是城市能源逐步实现多元化,将由单纯的依靠化石能源向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与各种节能新技术的转变。

第二,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

城市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带来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弃物,人们生活的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目前中国城市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上海世博会筹建和运行过程中,从雨水的收集利用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水安全的保障到空气污染的控制、环境生态的绿化等,无不体现了绿色世博的理念,创造和谐美好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

各国的展馆,同样展现了城市未来经济发展将成为“资源—产品—回收—再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居民的废弃物将高效回收,循环利用。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也将转化为生物燃气和有机肥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在循环经济中,生产、消费、回收、再利用的高度循环,形成了经济系统的主流。

第三,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

上海世博会上,射频识别RFID、下一代无线通信网TD-LTE、智能交通及智能安全监控等系统的集成应用,一方面使庞大的世博会的运行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使广大参观者体验到信息社会带来的迅捷和便利,另一方面也实践着未来可感知的城市理念。依靠传感、信息、智能等技术,构建以物联网、互联网和通讯网为基础的城市神经网络,将实现对城市交通、环境质量及公共安全的感知,将各种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对城市的运行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使未来的城市成为充满活力、可“感知”和“自适应”的“生命体”。

第四,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的主要形态。

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65%,发达国家已越过70%。在服务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等,服务业创造了80%以上的就业机会。而大部分的创新活动和创新人才聚集在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城市未来产业中的主导作用将不断增强,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

借助于筹办上海世博会的机遇,上海市各城区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始各具特色的产业转型,着力于发展知识型、生产型和现代服务业,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未来的城市将形成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教育与研发服务、创意以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我们所在的无锡市将以未来的物联网、传感网为自己发展的重点,成为感知中国的中心。

第五,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快捷便利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城市与城市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圈),如日本东京城市圈,英国伦敦城市圈,德国鲁尔城市带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圈等。城市带、城市群、城市圈的发展,既缓解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受有限土地等资源的制约,又促进了城市之间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和扩散,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