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临洮县峡口镇:大山深处的致富路

2010-08-13 点击数:4748

  峡口镇位于甘肃省临洮县东北部,地处干旱边远山区,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辖13个村1.6万人,耕地面积6.8万亩。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镇情实际,围绕“做强三大产业(马铃薯、畜草、劳务输出)、改善两个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条件)、强化一个保障(农村党的建设)、实现一个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深山区乡镇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科学发展之路。

“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该镇依托辖区耕地面积大、适宜种植马铃薯的优势,积极引进陇薯系列良种,着力推进马铃薯产业由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生产规模化、种植规范化、产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特别是率先示范推广了被誉为旱作农业技术革命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有效克服了干旱少雨的难题,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产量和售价,亩可实现收入3000元,是小麦种植收入的6倍,达到了全县水川区的亩均收入水平。目前,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稳定占到耕地面积的七成以上。镇上规划建设了全县规模最大、标准的马铃薯综合交易市场,组建了马铃薯购销合作社,全镇及周边地区的马铃薯畅销上海等终端销售市场。同时,积极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和辣椒、菜花等高原夏产业,为山区乡镇发展高效农业做出了有效尝试,种植业结构得到了全面调整优化。

畜草和劳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镇上利用天然草场广阔的优越条件,结合退耕还林、天然草场的恢复与建设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坚持规模养殖小区和农户分散养殖并重,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培育牛羊养殖专业村7个、规模养殖农户200户,农民从中收益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成以上。同时,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狠抓以建筑业为主的劳务技能培训,在县内外建立了一批劳务基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实现了户均输出一名劳务人员的目标,人均劳务收入达1万元以上。目前,一大批外出务工的致富能人纷纷返乡创业,带领群众兴办经济实体和公益事业,为全镇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变样。基础设施薄弱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该镇抢抓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强力推进镇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和小城镇“四大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镇村道路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村社全部修通了砂化公路,部分巷道实现了硬化。建成集雨水窖4000余眼,户均1眼,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的难题;配合县水务部门实施了临洮县东部饮水安全工程,两年内将解决全部农户的饮水安全的问题。坚持十几年如一日,毫不懈怠地紧抓“坡改梯”工程,打破村界、地界,整山系、整流域推进梯田建设,每年兴修高标准梯田5000亩以上,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肯定。昔日占耕地面积八成以上的坡耕地有望在近三年内全面实现梯田化,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将全部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以打造全县东部经济中心为目标,投资2000余万元启动了镇区小城镇建设,已全面完成主街道的拓宽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开发建设了临街商铺建设,城镇整体形象焕然一新,集聚发展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该镇地处甘肃中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不足、生态脆弱,严重制约全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镇党委、镇政府始终把改善生态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任务,先后完成退耕还林工程8618亩、荒山造林1.6万亩、义务植树造林30万株;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建成优质牧草基地6500亩;大力发展农村新型能源,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700眼,在农业生产领域率先形成了“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经济模式。

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易地搬迁扶贫开发项目为重点,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扶持全镇四分之一的村改善基础条件,开展科技培训,发展特色经济,全镇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930人下降到2008年的476人。积极争取教育基建项目,基本排除了中小学校危房,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位于全县前列。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90%以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免、优、补、扶”各项政策,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建立,优质服务和优生优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自增率连续多年低平全县平均水平。认真开展农村低保、五保、医疗救助等民生保障工作,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农村党支部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心骨。镇党委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农村党建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和“城乡联动整推”活动,积极开展选拔农村致富带头人进入村级班子试点工作,村两委班子成员中致富带头人占到了一半以上,13个村都建成了高标准的村级活动基地,配备了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设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村党支部引领发展的能力全面加强,真正成了科学发展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