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杰明解读:两江新区 新十年西部大开发开篇之作
记者:加快发展必将是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主旋律,两江新区将在其中扮演何种地位和角色?
翁杰明:国家批准设立的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都承担着构成增长极“内核”、带动区域发展的使命。595km2的深圳特区开发,带动了18万km2、8000万人口的珠三角加速崛起;530km2的浦东新区,带动了21万km2、9000万人口的长三角迅猛发展;2270km2的滨海新区,带动了33万km2、1亿人口的环渤海奋起直追。1200km2的两江新区,力争促进“西三角”(重庆—成都—西安)乃至680万km2、4亿多人口的西部地区开放开发。据初步测算:两江新区将拉动“成渝经济带”制造业年均增长提高10个百分点,云南和贵州能源产业增速提高5个百分点,湖南、湖北、陕西、广西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增速提高5个百分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两江新区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引擎。
记者:改革创新是国家级开发开放区的重要功能,两江新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改革创新意义何在?
翁杰明:我认为,两江新区就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改革创新的一块“试验田”。一是新时期需要探索内生型改革经验。我国迄今为止的综合改革试验主要是在沿海地区进行的,获得的主要是“外向型”经验,新阶段需要将外向型经验与内生型经验结合起来。二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尚待破题。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两江新区开发,有利于加快建立内陆地区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三是西部地区科学发展任务艰巨。设立两江新区,就是从制度层面上探索西部地区科学发展新路子,积累和谐发展的新经验。
记者:有人说两江新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新载体”,对此您怎么看?
翁杰明: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沿海外向型经济,但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以外需为导向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而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已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9年的7.3%,到2015年中国消费占世界的比重将超过14%。两江新区的成立,不仅意味着国家改革开放路径开始转向西部、转向内陆,而且标志着经济发展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开始转型。
国务院对两江新区有五大功能定位,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两江新区将在产业带动、要素辐射、示范探路等方面发挥“发展极”和“带动极”的双重作用,从而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