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抚宁文物遗迹

2010-06-18 点击数:26012

  抚宁县历史悠久,早在60万年以前便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洋河、戴河、汤河两岸有新石器时期人群集居的遗迹。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抚宁县境内地上地下留下了大量的遗迹。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抚宁地处山海之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县境内名胜古迹主要有。省级保护单位:明代万里长城、板厂峪塔、宝峰禅寺、天马山石刻。县级保护单位:明代万里长城、板厂峪塔、宝峰禅寺、天马山石刻、岭上商周文化遗址、荣庄红门寺商周文化遗址、山羊寨古脊椎动物化石产地。

一、北齐长城山海关北部山中有一道石墙废墟,伸向抚宁石门寨鸭水河村南,路旁东侧有台座一处,长宽各30米,路西山丘曾有铁质石突出地面,形如雀,此处为铁雀关,残墙向西北折至刁部落消失,长3.85公里。上庄坨村西南丘陵再现墙体,至傍水崖向南折,至张赵庄东降至平地,东西走向,再上西部山岭转西南方向,又转西向,再转西南方向,?至柳观峪西北消失,长7公里,总长10.85公里,现存墙体高2米至3米,宽4米至5米。《北史》卷七载有“显祖文宣帝天保六年诏,发(亻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至夏口西到恒州九百余里”。又记“七年自河西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二千里,六十里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北齐长城入海处恰是山海关位置。先宁这段残城走向直奔山海关,与图相符,与《北史》所述“东至于海”相符。用料、垒砌与明长城迥异,且残破程度表明年代久远,旧志记载抚宁修城史仅北齐、明两次,可以断定北齐长城即是此城。

二、明代早期长城。光绪《抚宁县志》记载,“(武洪)十四年辛丑大将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一百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万历《永平府志》 记载监修官为都御史洪锺等。这个时期所筑长城线路与中后期所筑长城线路相同,多被中后期长城墙体所裹盖,从倒塌的城墙处可以看到。板厂峪后山上有明中后期长城一道,山下有一道石结构长城,长5公里,墙体宽3米,高3米至5米不等,上部有垛口墙,其间有实心敌台两个,是现存明早期长城主要段落。

三、明代中后期长城。抚宁境内明代中后期长城见于碑记早在嘉靖年间动工,至晚为万历四十年尚建。其主要建筑年代为隆庆二年至四年,由谭纶、戚继光主持,以后多次增修敌楼,加固或重修墙段。县境内长城东起九门口,西至河口,沿线经过东贺庄、黄土营、驻操营、庄河、义院口、上庄坨、下平山、国有林场、双岭、王家沟、柳各庄等10个乡(现在的区划为3个镇)和1个林场,共32个村庄,总长142.5公里。其间有敌楼410个,烽火台30个,墩台 48个,大小关口18个,要塞8座。长城墙体类型不一,关口在低矮山上以条石砌基,上垒砖墙,墙就山峰,外高内低,墙上部外侧有垛口、箭孔,中间为马道,内侧有矮墙,有无垛口各处不一,距关口较远处墙下部有便门可通风外,敌楼附近墙体内侧有台阶通马道与地面,供人马上下城之用。高山上墙体多以石筑,险峰上只有楼无墙。个别地段墙随山势陡起陡降,马道上设横向掩体,与垛口相抵,上有箭口。敌楼、烽火台墩台均以条石砌基,敌台上部为砖结构,其最上层中部有铺房,长6米,宽4米,一般为硬山布瓦顶建筑,内顶为拱券、砖墙,墙前后各开一门,铺房四周为平台,外围为垛墙,靠城内侧平台两角各有一口经台阶下通敌楼中层。敌楼中层为砖砌拱券,空心,敌楼形制依山峰宽狭和军事作用而有长短宽窄之分,其中拱券也随之各异。纵向拱券可分一栋、二栋、三栋,横向一般三栋、四栋,最多至六栋。纵向拱券其一两端各对一门,是敌楼通往马道的出口,其余两端与箭窗相对,横向拱券两端皆与箭窗相对。敌楼下层为实心台基。烽火台均已毁,仅存残基。墩台设在长城外10米至60米之间,其形为正方台柱体,似敌台,无门窗,实心,须攀软梯上下,为传烽火和抵抗之用。境内长城由于风化、雨淋、雷击、地震等原因,均有不同程度破坏。1958年、1966年至1976年,凡关口、矮山上长城人为破坏更为严重, 关口已一无所存。墙体完好的有14.7公里,占10.3%,较完好的有31.2公里,占21.8%,半毁的有45公里,占31.6%,全毁的有27.3公里,占19%(有楼无墙地段不计)。敌楼完好的93个,较完好的95个,半毁234个,全毁78个。要塞大部分毁坏,九门口、大毛山、董家口、城子峪、箭杆岭、界岭口尚存一座城门及部分残墙。附:长城碑文口口口口口口仲夏之吉修完石大小水门伍拾伍号台口口口肆号烽应建台壹座口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真定梁梦龙、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同安陈道基、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历城于鲸、整饬永平等处地方兵备兼管驿传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南海陈万言、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凤阳戚继光、总督军门中军副总兵山海徐枝、协守东路副总兵官榆林孙朝梁、抚院中军参将古北谷九皋、总理练兵中军都司口口黄宗统、分守石门路副总兵甘州张拱立、真定标营参将定州胡懋功、督委官原任参将遂平赵竭忠、提调官永康景良忠口修、千总百户真定王如邦、把总百户保定辛大相、武口镇抚武邑阎金皋、石匠耿周等、边匠田周等、木匠张永儒等、窑匠陈良增等、铁匠王志高等鼎建。(此碑在城子峪与董家口交界处)

四、长城古城堡。县境内原有众多古城堡,多数已夷为平地,仅存部分残迹,自东而西尚存:九门口,建于洪武初,现存残墙东150米,南200米,西150米,砖石结构。1986年,经河北省、辽宁省两省协商由辽宁省集资重修位于抚宁县境内的东部城墙、水门、敌楼。大毛山关原有城,弘治十三年(公无1500年)重修,现存残墙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砖石结构,南有城门一座,东有便门一道。董家口堡明初为关隘,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重建于柳河冲,现存围墙,砖石结构,长宽各约60米,南部有城门一座。城子峪堡建于明初,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重修,现存砖石结构城门一座。板厂峪堡建于嘉靖元年,石结构,现存残墙,高3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30米。驻操营城堡建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石结构,现存西、北残墙三段。石门寨城堡建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砖石结构,?现存西城门一座,西、东墙两段,各约30米。温泉堡 建筑年代不详,现存西、北石墙两段。驿站 位于蚂蚁沟(原写作马驿沟)村南,现存残墙四面,石结构,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40米,北墙中部豁口为门之所在。箭杆岭关 建于洪武初,现存西城门一座。界岭口关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修建之重要关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修。原分东西月城,中隔一水,现西月城仅存南墙一道,东月城基址尚存。旧志记载“东月城东狭数丈,西百二十步,南三百二十七步,北三百九十一步,周长二里零一百十步”,西、北墙尚存在,西有城门一座。青山口关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建城,砖结构,现存北部残墙一段。

五、点将台。九门口城西200米处现存点将台一座,据说为长城沿线仅存的一个。点将台,圆台柱体,底径14米,顶径12.5米,尚存高度12米,砖结构,北部墙体下部有门,两侧有台阶可通台顶,顶部周围原为垛口墙,中间有铺房,砖拱券,台东侧有半圆台与之相接,形体矮小,故点将台又称母子台。点将台周围是河边开阔地,应是明代守关大军教场。

六、城防火器。板厂峪明早期长城外侧现存石炮1门,拿子峪长城外现有石炮11门,系明代早期始用。拿子峪长城内侧有雷石112枚。城子峪库楼 1984年发现火铳3枝,子铳26枝,铜质,铸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其子铳内填黑色火药装入火铳,前装弹丸,点燃引信发射弹丸,故又 称子母铳。古人类遗址:

①峪门口新石器时期遗址。该遗址位于峪门口村西500米,洋河西岸海拔127米的丘陵上,北、西、南与山丘相连,东为悬崖,下临洋河,相对高度60米。岗上为黄沙土,适于林木生长,现已辟为梯田。从地面散露及断层的文化层所见,此遗址分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计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在地表下50-70厘米,地面散露的文物随手可得。从遗址中采集的遗存有石斧柄部1块,石镰残片4片,陶鬲足2个,陶纺轮1个,同时,发现大量灰烬、烧土、炭块、大块河卵石、夹沙红陶(上饰粗细绳纹)。另外征集到磨制石斧1件,石质为玄武岩。该遗址属于夏家店类型文化遗址。

②英山河新石器时期遗址。该遗址在英山河水库西面岸,为河边丘陵,相对高度20米,因修建水平梯田,文化层已被破坏,分布面积也无可考。1975年修梯田时在该处挖出石磨盘1面,1985年秋考察该地,采集到陶网坠1枚。

③马庄新石器时期遗址马庄遗址。在马家峪乡马庄东南750米沙河南岸第二台地上,相对高度5米,西面、南面紧倚岭地,沙河水从西向东流,遗址东西长30米,南北宽11米。1985年春,农民宋桂芬种地时从这里拾到两枚石斧,一枚完好无损,刃部锋利,一枚残损,有使用过的痕迹。是年1028 日,文物普查时从这里采集红色绳纹陶片多枚、磨制石斧残部。

④赵家庄新石器时期遗址。该遗址在下庄乡赵家庄西北400米处一块台地上,海拔15.1米,南距洋河100米,原建有磨盘寺,已毁。遗址南北宽 50米,东西长100米。1975年搞农田基本建设文化层被破坏。遗址地面到处有暴露出来的夹砂红陶片,火候较低,纹饰以细绳为主,并附加堆纹。采集磨制石斧1件,属花岗岩石料。

⑤海阳新石器时期遗址。在海阳北街齿轮厂处,海拔13.5米,西南是台地,向东北逐渐降低,距汤河600米,海阳至平山营公路从台地下沿通过。遗址台地南北长100米,东西宽30米,已辟为耕地,已破坏文化层深度50厘米。从这里采集到夹砂红陶片数枚(饰绳纹),陶鬲足3个,纺轮1个,石斧1枚,磨制而成,完好无损。

⑥岭上商周遗址岭上商周遗址。在卢王庄乡岭上村西北部,地处蒲河东第二台地,东西宽300米,南北长150米,文化层深度0.5-1米,原塔寺 (已改建为敬老院)坐落于遗址西北部。遗址地表暴露大量烧土、灰烬、兽骨、陶片。采集到陶片30片,其中分夹砂红陶、黑陶两种。同时发现大量泥质灰陶,为晚期遗存。可见器形有陶鬲口沿、罐底、纺轮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并有附加堆纹、方络纹、弦纹等。

⑦红门寺商周遗址红门寺遗址。在榆关镇荣庄东北200米处,遗址上原建有红门寺(现已毁),故名红门寺遗址。遗址北面为4米高的土坎,西、南、 东三面为缓坡,北侧坎下有戴河支流通过。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文化层距地表0.3-0.6米。1978年开始,先后采集鬲足4个,罐口1个,半个陶鬲,石杵1件,青石斧1件,陶网坠1个,陶纺轮1个,陶片若干。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灰砂陶极少。纹饰以绳纹为主,另外还有方格纹。

⑧龙崖寺商代遗址龙崖寺商代遗址。位于宋庄乡(现属留守营镇)胡各庄东北200米丘陵上,为洋河第二台地,高15米。其下原为洋河故道,现已 北移500米,东移300米,丘陵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50米,?胡各庄小学建于龙崖寺旧址上。古遗址分布于丘陵东部,面积14000平方米,文化层距地面0.3-1米。其浅处由于耕作暴露于地面,暴露物有灰烬、夹砂红陶片和器物鬲足、纺轮、石球等物。因该地原有龙崖寺,因以命名。

⑨邴各庄战国时期遗址。邴各庄战国时期遗址位于田各庄乡(现属抚宁镇)邴各庄,从村北海拔546米的山南坡向南伸展至村庄地下,南北长约 250米,东西宽约100米。村西100米有洋河流过,遗址处于第二台地上。19863月,从山坡上发现大量泥质灰陶残片、豆柄、豆盘等,有少量 的夹砂红陶片,上饰绳纹。在山西南脚发现窑砟。11月,于地下13米处挖出大量泥质灰陶器残片和少量完整器物以及玉饰啐片,同时发现石斧、砍砸器各 1件。经整理修复陶壶两件、陶豆6件、陶鼎2件、三足罐3件、陶碗1件、龙纹玉饰5片、蟾纹玉饰5件。这批出土文物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221年)的生活器皿和装饰品,是研究抚宁县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生活、艺术诸方面的可贵资料。

⑩西汉骊城遗址骊城遗址。位于县城西250米处,洋河自北向南流过,河东50米属于第二台地。从台地边缘至城关南北中轴线,均有文化遗存埋于地下,东西宽630米,南北长1100米,面积约69.5万平方米。从1981年开始陆续发现的麻纹砖(长31.5厘米,宽5.5厘米,厚5.5厘米)、绳纹(正面)布纹板瓦(宽37.5厘米,厚2厘米,长度无考)、卷云纹半瓦当(直径17.6厘米,厚2.1厘米)、泥质杰陶罐、陶豆残体、铁制铧(残片)、锛、斧、剑、铜镞、铜钱(汉五铢,半两,王莽新朝币和货泉)。发现地下陶井1眼,直径约4米,砖拱隧道1座。南望庄砖厂推土时破坏小型砖拱墓1个,随葬陶罐4个。此外,发现陶纺轮1个,石斧1个,马具铜环1个,铁剑1把,铜镜2面,一为瑞兽镜,一为昭明镜,上有两圈文字,内圈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外圈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口而愿忠然雍塞不泄”。1986年秋发现夯土墙一段,长30米,宽高各3米,为骊城墙址。此外,峪门口村有战国遗址,胡各董村有汉代遗址,榆关中学附近有汉代遗址,田家沟有辽金遗址,地处村落,未能全面调查,各有出土文物数件。另有马坊店新石器时期遗址,1980年烧砖取土挖出陶鬲、石斧等物,陶鬲已破坏,存石斧3枚收归县文物管理所保存。古墓葬一、阳乐侯墓阳乐侯墓。位于抚宁城南2.5公里杨洛木村。旧志记载:“阳乐侯墓在县南5里,墓有五六冢,东西石井八,其下莫测,相传为隧道。侯姓氏年代无考,村以是名,经多年演化,村名已为‘杨洛木’。”杨洛木村东小学校后院原有坟丘,直径20米,高4米,旁开拱门4个交于丘中心,向下有洞。其西20米村中原有坟丘,直径10米,高4米,村中丘顶并开4井,其一向下通隧道,隧道向东伸,有石门阻绝,70年代初两丘被铲平。东丘处为小学操场,西丘处建为民房。铲平东丘曾发现陶罐,内装骨骼、铜钱、圜钱,直径约4公分,铜镜1面,未见棺椁。经实地调查,只见汉砖及石料系砌墓用料,砖为一面麻纹,石料长1米,宽厚各40公分,花岗岩。

二、邴各庄汉墓群。邴各庄汉墓群在抚宁城北邴各庄村东、南、北,面积1万平方米。198510月村东发现地下墓道一处,西侧有耳室,均为单面绳纹砖垒砌,有拱券,其墓室未被破坏,覆以土填平。其西侧10米地下也发现拱券顶部。据了解,村北曾有北坨子,村南曾有南坨子,已于60年代毁掉。

三、侯教谕家墓。侯教谕家墓座落于抚宁县石岭村西南100米,公路西侧。墓地北倚一座小山,南面为石河支脉,坟冢已平,仅存石碑两通,华表一个。两通石碑位于墓地南侧,以青石为料,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74年)十月立。(注明:上一贝下两贝;尸下一贝)鳌底碑,碑身高332.5厘米,宽86厘米,厚20.4厘米。碑座(注明:上一贝下两贝;尸下一贝)头部均残毁;碑首镌有“奉天敕命”篆额,饰以龙纹浮雕;碑阴素面无字。碑阳一块记载:“授直隶河间县教谕侯伸东之母为八品诰命夫人”一事,另一块记载“授直隶河间县教谕侯伸东之父职郎”一事。华表立于石碑东南侧,呈正八棱柱 体,高351.5厘米。

四、阮宁方墓阮宁方墓。位于黄土营乡(现属驻操营镇)东部落村东南方约500米处的山谷中。墓葬坐东朝西,其东、南、北三面为群山环抱,呈椅子型,西面为开阔地,遥对印台山。墓面积为4050平方米。墓区内原建有三级台阶,最上层有墓葬及供桌、石碑等遗址、遗物。因风雨冲刷冢冠已呈土丘状,二通石碑分别立于坟冢两旁,为“祀祖碑”、“记事碑”。其中“祀祖碑”已倒,碑高1.52米,厚0.12米,宽0.5米,碑文记载了阮宁方后代迁葬祀祖时留下的姓氏,时间为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记事碑”碑边为龙纹浮雕,碑高1.77米,厚0.15米,宽0.71米,碑帽上饰龙纹浮雕,碑文载有阮宁方生前功德。墓区第二层,南北两侧各有一华表,中间置一旗杆座和香炉,除一华表上部残缺外,其它各类文物均保存完好。墓区第三层(也就是墓区的最下一层)为平地,从北向南有一条道路通过,其它已辟为农田。旧《临榆县志》载:“阮宁方系清乾隆年间石门寨人,因其状貌魁梧,臂力绝伦,乾隆二十六年进选为武进士,历任四川重庆标都司,以征缅匪功升潮州镇营参将、河南开封城守营游击等职,因屡建奇功而亲受皇帝之‘诰命’。死后葬于抚宁县义院口,清光绪五年时合其妻迁葬于此。”

五、护国真人墓。护国真人墓在猩猩峪乡(现属大新寨镇)大石窟村北、背牛顶南坡山路东侧。坟冢石砌露出地面,周围建有方墙,下有洞穴,现方墙、坟冢已塌。墓前有青石碑一通,碑高73厘米,宽29厘米,厚12厘米,完好无损,碑文字迹清晰。碑文载:“大清宣统四月初一日。大清宣宗皇帝道光庚寅己卯月十八日圣诞俗家,系镶黄旗宗室,名载任,官居镶红旗满洲都统。因洋人头次进中原,舍职假扮木匠归入玄门。至光绪八年六月受皇恩,敕封护国长寿灵峰普济真人姓锺名至秀,字小峰子之仙位。......润师,赐名安理明,道号明晶子,为此感慨而志此碑。

古寺塔及遗址:

一、汤泉寺汤泉寺。位于平山营乡(现杜庄乡)温泉堡村东500米,因有汤泉而得名。坐落于山阳,前有汤河流过,隔河有山峰如屏。汤泉寺依地势建于两 级高台上,沿25级石阶而上,进山门即为级,中间有石砌甬道,两旁明、清青石碑各一,均为修庙记事碑。再上石阶为院落第二级,原有天王殿,殿后中有甬道,旁有两厢,后为正殿,两厢与正殿旁为跨院,整个庙宇圈以围墙,总面积2275平方米。天王殿、两厢、正殿于60年代由海军后勤四O八医院拆毁,改建为子弟小学校舍,格局、建筑面积依如旧址。汤泉寺现存山门一座,砖木结构,上有歇山,布瓦顶,檐下有砖雕斗拱,门楣上方内外各嵌青石匾额一方,内书“泉流法海”,外书“翠映灵峰”,整个门高3.33米,宽2.1米,深2.5米。汤泉寺始建于辽天庆三年(公元1113年),为广化寺下 院,其上院在西北5公里山中,仅存有遗址。寺东西各有温泉一处,水温39摄氏度,均为四O八医院所用。

二、背牛顶太清观。背牛顶位于老岭南,抚宁县城东北26公里处,海拔956米,其峰如柱,兀起于群山之中,甚为险要。因其后有石如牛而得名。背牛顶顶峰分为三级,总面积0.25平方公里。背牛顶太清观,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公元1111年—1120年),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僧人佛海凿井建庙,带徒重修背牛顶。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参将谷永(字承功)修建无梁殿。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僧人慧息拓大金光洞。太清观原为宏量寺上院,道光十年,满洲都统锺至秀因洋人首次进中原,弃官到此遁入玄门,改宏量寺为太清观。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六月,锺至秀受皇封为“护国长寿灵峰普济真人”。太清观现存文物:顶峰级,山门一座,石结构拱门,下临悬崖,高70米,原有木梯6截,为登顶朝拜必经这路。同治四年 (公元1865年),海阳镇袁国任施铸铁链两条,附于梯两侧。无梁殿,石墙,砖拱券,硬山布瓦顶,前开一门,侧壁开二孔,殿内唯正面须弥座尚存,别无它物。原有观音三尊(“文化大革命”中失落),因此,无梁殿被称为望海观音殿,殿前有云杉二株。吕祖背剑线刻神像在无梁殿东南40米石壁上。接引佛在无梁殿西北石壁上。瓮形井七眼,在无梁殿西南,山门内。莲花池在无梁殿西南,就石凿成长方形,水终年外溢。碑林,在山门北,十余通,多为清代功德碑。一般高6080厘米,宽3040厘米,青石质。相传为善男信女背上山的。钟架遗迹在无梁殿东北10米。顶峰第二级:金光洞,原为南向石窟,后开拓扩大,增修抱厦,或设墙壁门窗,洞内有佛座、炕、灶,现存清宣统年(公元1908)青石匾额一方,上书“金光洞”,周围雕以龙纹花边。金光洞东侧有碾盘一具,系当年僧道生活用具。金光洞西侧石壁有明代参将林桐所题“海阔天高”四个大字。东侧石壁有明代民众所刻求佛记事。背牛顶常为云雾弥漫,向有“兜锦世界”之称。又兼林木葱郁,绿水常流,近瞰群山,远眺大海,令人赏心悦目,开阔胸怀,为一方胜境。1985年秦皇岛市政府拨款,县政府主持 修整背牛顶,铺砌上山石阶路1600米,2056个台阶,架设铁制“通天梯”70米,105磴,置木雕观音三尊安装于无梁殿佛座上,重修金光洞面 墙和门窗,嵌青石匾额于洞门上方。

三、宝峰禅寺宝峰禅寺。在县城东北17.5公里,平市庄林场山中,因背靠山峰宝石顶而得名,以因其地山石风化多砂砾岭,俗称沙龙殿。其寺坐北向南,院南北长25米,东西宽15米,四周曾有围墙,现已倒塌。院内北部有正殿一座,西厢房三间,正殿面宽6.9米。进深5.6米,坐落在东西宽7.9米,南北长6.6米,高0.6米的台基上,殿以石砌墙,正面墙厚1.2米,侧墙厚0.8米,高2米,正前面开石拱门,高1.9米,宽1.17米,门两侧外壁嵌有青石卧碑各一通,记录了重修年,即“大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四月”(从重修年代看,建庙应同于清河塔寺)。墙体上部三层石板迭砌递出,其上为歇山布瓦顶,顶高3米,殿内板石铺地,四壁嵌镶画像石27块,均为线刻着着色神像。画像石题有捐赠下款。殿顶砖拱券,石灰罩面,涂以红料。三间厢房为青砖瓦舍,与民房无异。1986年由省文物局拨款,县文物管理所主持施工,翻修殿顶,装置套兽,复其旧制。寺前300米处多石壁,上有阴刻神象,神话故事十余幅。

四、清河塔寺清河塔寺。在宝峰禅寺东1.5公里,其格局与宝峰禅寺一致,唯外壁所镶嵌石碑记事详细。从记载中可知为元代至治元年所建。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重修。1986年与宝峰禅寺又同时修缮。

五、老来寺遗址。老来寺遗址在龙潭东南3公里山中,原为歇山顶无梁殿建筑,石墙砖拱,长7米,宽6米,拱顶已塌,尚存残壁。唯正面墙壁完整,有拱 门。院四周尚存石彻残墙,宽10米,长30米。老来寺与宝峰禅寺、清河塔寺形制完全一致,可见建于元代,明代重修。

六、白塔寺。白塔寺位于双岭乡(现属大新寨镇)马家黑石村西北500米山谷中,白塔无存,寺庙依在。该寺原为两进深院落。现存山门前21级石阶,18平方米的平台,进一面三15平方米的山门,进一面五80平方米的正殿,总面积545平方米。山门和正殿均为硬山直柱单檐前廊砖式砖木结构,砖壁雕有动物花卉纹饰,檐下装修绘有24孝彩粉画。庙中现存青石碑一通,是(注明:上一贝下两贝;尸下一贝)驮石碑,碑帽饰二龙戏珠图案,碑帽高18厘米,宽98厘 米,碑身长200厘米,宽845厘米,底座高19厘米;条石一块,长90厘米,宽30厘米,厚25厘米。另外,现庙主人性元手中保留着传世文物瓷钵一口,铃两个,鼓一面,铜香炉一尊,经卷、乐谱各一折。白塔寺建于明嘉靖年间,崇祯年间重修,条石铭文:“大明国直隶永平府抚宁神明县宣此社黑石庄居”(正面)。

七、庆福寺遗址。庆福寺遗址位于黄土营乡(现属台营镇)温庄西北1公里白云山上,坐北向南。原庆福寺建在三层高台上,为三进深院落。现存碑刻记载:“修建次第由后而前,其最后一层建于顺治之戊子(公元1684年),其由后二层建于顺治之庚(公元1650年),其大雄宝殿则建于顺治之己亥(公元1659年)。每一层则为一区,居中正殿五间,有耳室辅侧,配庑列其旁”。寺前50米原有塔三座,寺西侧30米有玉皇大帝殿堂一座。据当地老人回忆,庆福寺于1910年前后毁于火灾。“文化大革命”中炸掉三座宝塔。遗址现状:总面积5217平方米,三层(座)庙基。座庙基石砌,高6米,有台阶28级,上台阶即山门正殿遗址,墙基尚存,其后四通大碑并列,五通小碑分二、三列于左右。四通大碑皆以青石为料,碑首雕以七孔透龙,高4.87为,宽1.12米,厚0.275米。自左而右分别是创建大雄宝殿碑记、白云山庆福寺建造庄严左右碑记、庄严庆福寺佛像堂碑记、白云山庆福寺修建大雄宝殿碑记,另存小碑二通。第二座庙基以砖砌墙,高6米,石阶32级,两侧为青石雕花栏板望柱,左侧尚完整,右侧已倾倒,原殿基已夷为平地,存石碑四通。第三座石墙已毁,唯存台阶31级,正殿墙基依在。殿后右侧以山石象碑,名为自然碑,镌“自然碑”三字于其上,高3米,下立小青石碑一通,题为“自然碑记”。玉皇大帝殿堂遗址15平方米,寺前存塔基遗址。

八、板厂峪塔。板厂峪塔位于义院口乡板厂峪村南,东西走向的山谷中。此塔为六面七级实心砖塔,高15米,塔基为六面台基,每边长4米,高1.5米,石砌;须弥座每边长2.5米,高1.04米,有砖雕纹饰;塔身级每边长2.32米,高4米,每面有神龛,外饰飞天;层檐下有砖雕斗拱每边四攒,为一斗三升交麻叶;以上各层均为迭涩檐,布瓦顶;塔顶为铁制宝珠、刹杆,塔身以淡橙粉饰,置于葱绿林木之中,甚为醒目。此建筑依其地命名,经鉴定,系明代建筑。塔东北30米有山洞,外部有砖拱券门,上嵌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4年)年刻青石匾额一方,上书“天然洞”三字,洞口有石门两扇,洞身呈倒伏树根状,深邃莫测。据传其间有十道石门,深10华里。天然洞上方原有庙宇,现存青石碑二通,均为清代整修殿宇记事碑。塔西30米有古松一株,高30余米,?直径1米,树干挺直,树冠齐整如盖。旧《临榆县志》载,明万历年间道人翟尚儒在此修炼,广为民众医病解难,深受爱戴,翟尚儒死后,人们为之修塔纪念。

九、宗峰寿塔。该塔位于下平山乡柳观峪村北40米,花岗岩石料砌筑,分三级,塔基部为须弥座,六面台柱体,塔身为纺锤状,面东有佛龛,佛龛上嵌青石 匾额一方,上款“宗峰寿塔”,落款“康熙岁次丁卯孟秋月旦”(公元1687年),塔刹为石雕宝珠。整个塔高5米,塔身最大直径2.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