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特色的县域城乡新布局
三、大县城的核心布局
我国西汉置县,两千多年绵绵不断,足以证明县的强大生命力。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县是一个决定全局的关节点和大平台。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研究和工作实践,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县特别是把县城虚化了或者忽略了。这是非常不应该的重大疏漏。
坦率地说,在过去的城乡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是有心栽树树没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反思,那就是本来着力扶持的小城镇并没有按我们的主观愿望实现快速发展,但县城却在缺少扶持政策的情况下不断地迅速扩张壮大,想控制都控制不住。在山西的一些地方,“两个50%左右”的比例构成给人以启示:一是县城实际人口占到全县人口的50%左右,二是在县城实际人口中户籍人口占50%左右。就户籍身份来说,有的县城里一半是市民,一半是农民,这就是山西特色城镇化的现实状况。更值得关注的是,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县,县城的人口积聚能力相对越强。一些小县,县城人口几乎都超过全县人口的一半。从发展的视角来看,无论县大县小,相对于其所管辖的农村,县城人口的积聚量都会是“大县城”的态势。
为了说明问题,我归纳了一个“大县城”核心布局的案例——“左权现象”。晋中市的左权县,2006年确定了“1城34个中心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他们从县情实际出发,有意识减少乡镇发展层面,把着力点放在鼓励和扶持农村人口向县城搬迁上,力争在2020年将全县16万人全部积聚到县城和34个中心村。截至2009年6月底,左权已经整体搬迁了19个行政村、119个自然村,加上群众自发搬迁,累计移民3.5万人,其中3万人搬进了县城。与此同时,积极利用搬迁村的土地荒山等资源,积极稳妥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庄园经济,实现了新城与小村的良性互动。这也许是特殊的个案,但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大县城”核心布局的强势跨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几年县城急剧扩张,在吸纳农村人口方面表现不凡,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发动机作用,但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也异常突出。比如,一些地方农民的子女就学,就是县城人口快速积聚的动因之一。怀仁县城现有15万人,中小学生就占10万人。因此,县城的教育不但要考虑县城居民子女入学,更要考虑广大农民的子女入学。在一个县的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应该向县城集中,这没有错,但必须做到城乡统筹布局,居民和农民实现资源共享。这个过程不应该很漫长,而应该立即就要实行。可喜的是,一些县市区都开始这样做了,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个方向性的城市化趋势应当给予充分肯定,那就是以省会城市或地级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布局呼之欲出。现在可以看到的是,长治市的“1/5”城市圈布局,太原—榆次的同城化布局等,都反映了城市化这一布局的大趋势,我们也要因势利导,积极促成,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