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山西特色的县域城乡新布局

2010-05-27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农民报 点击数:7565

  二、小城镇的片区布局

  上个世纪80年代,“小城镇、大战略”风行一时,但某种程度上那是从城市化角度提出来的,发展理念和实施条件还不很成熟。我在这里提出的小城镇片区布局,则是针对山西省情,立足于城乡统筹,以中心村为基础,以县城为轴心来考虑的,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
  前些年,山西撤乡并镇的力度比较大,那些被撤并乡镇的所在地如今多数已经成了行政村。目前,山西共有除县城以外的镇478个,乡633个。这就使当前的小城镇建设能够更为集中。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撤乡并镇后,由于功能定位不很准确及职能调整不够到位,致使一些乡镇处于茫然之中,有的乡镇功能甚至呈现出颓势。在这种境况下,拉开小城镇的片区布局,有利于调整乡镇发展方向,激活和强化乡镇功能,充分发挥乡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一点已经看得很清楚,那就是小城镇是农村的“头”,城市的“尾”,“根基”在农村,“树干”伸展向城市。小城镇是行驶在城市化轨道“辅路”上的“轻型车”,亦城亦乡的特点使它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向小城镇转移,是较低成本的转移,是就近就地的转移。这种转移既带有一定的固定性,也具有某种程度的过渡性,小城镇的人口往前走可向县城或大城市发展,往后走可回到农村发展种植养殖,这样既不会脱离土地的根基,又能分享到城市化进程的实惠。
  山西是农业人口大省,但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就是就地或就近转移。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山西省转移农村劳动力195万人,其中在本县内就转移了92万人,跨省转移仅为19万人。那就是说,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90%以上在省内,40%以上在县内,176万人由本省的城镇自身吸纳。毫无疑问,小城镇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站,也是城乡经济社会要素对接的最便捷的平台。
  当前山西小城镇的片区布局,可以在三条路径上加强互动。一条路径是,现有规模较大的建制镇,尤其是基础较好的历史名镇,要进一步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健全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这是片区布局的主攻方向;另一条路径是,有些产业优势突出、人口积聚能力强的乡镇或中心村,充分发挥企业建设工矿型小城镇的挑大梁作用,比如壶关县的常平村“一企带十村”的片区布局模式;还有一条路径是,一些偏远乡镇所在地,走边缘化路线,主动承接县城的辐射,在突出原有风貌和独有特色的基础上,带动周边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这里,推荐一个小城镇片区布局的成功实践——“巴公样板”。晋城市泽州县的巴公镇,近年来立足于煤铁优势,加快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步伐,镇区面积已达4平方公里,建成了可入住8000户的农民住宅,现在巴公镇非农业户籍居民15万人,外来人口超过2万人。这个小城镇片区布局的功能,已经初步与晋城市城区实现了对接,“卫星小城镇”的发展态势初显端倪。

  山西省类似巴公镇的小城镇,在一些市县都有很好的实践。现在的问题是,全省小城镇的发育在总体上是相对迟缓和滞后的,城乡分割乃至脱节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小城镇建设用地仍然是一个瓶颈。原有的户籍障碍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外来人口特别是周边村的农业人口的户籍无法进入小城镇,本镇区村民由于土地权益的导向而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乡镇政府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迅速兴起的小城镇,等等。这些现实问题,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深化和配套改革来加以解决。
  推进山西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小城镇这一课还是要下决心尽快补上。小城镇建设不能东一个西一个,要像“串”珍珠项链一样,在轴线上按片区布局建设,大的县建设八九个,小的县建设三五个足够。由此进一步优化县域城镇空间布局,从“遍地开花”转向“适度集中”。如果我们能用5-8年的时间,全省规划建设成七八百个特色小城镇,山西的县域城乡布局就能够走出一盘活棋、妙棋、赢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