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旅游发展模式探讨——兼论四川旅游跨越式发展之路

2010-01-27 来源:四川旅游信息网 点击数:2366

  旅游发展模式,一般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它包括旅游产业发育和演进两层内容。其中,旅游产业的发育是指旅游产业的形成方式,也就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是以何种方式形成和发展;旅游产业的演进是指在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以什么样的方式促进旅游产业向高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分类: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划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导向型;从旅游产业形成与国民经济关系,划分为滞后发展模式与超前发展模式;从旅游产品发展次序,划分为延伸发展模式和推进型发展模式。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笔者尝试从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出发,谈谈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路,以及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后发展地区选择什么样的旅游发展模式,既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又融入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大局。

  一、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EPT模式和TPE模式

  纵观世界各国旅游发展历史,不同国家(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国家发展战略取向不同,旅游产业具有不同的演进发展路径。从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基本上可以把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经济发展促进旅游发展(Economy Promoting Tourism)模式,简称EPT模式,即通过经济发展来带动和促进国家(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一种是旅游发展拉动经济发展(Tourism Promoting Economy)模式,简称TPE模式,即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拉动和促进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一)EPT模式的内涵——经济发展促进旅游发展

  这种模式多是早期经济发达国家(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旅游发展历史上相当长时期内,旅游是以一种非产业状态存在的。19 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经济收入提高,闲暇时间增加。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以后,就会产生追求满足心理更高层次需求的动机。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放松身心为目的的旅游需求由此产生。而旅游及其衍生需求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基础产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国家(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旅游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供给体系完备,具备满足旅游需求的条件。当旅游需求总量足够大、足够普遍并上升为国民性需求的时候,传统的基础产业中派生出满足旅游需求的供给体系,旅游产业逐渐从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中相对分离出来。因此,学术界对旅游产业有一种界定:旅游产业是建立在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上的产业。

  (二)TPE模式的内涵——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W.Rotow)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社会发展划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由落后向增长过渡的重要转折点。经济起飞需具备三个条件:较高的资本积累率、主导部门的建立和制度的变革。后发展国家(地区)在起飞阶段实行赶超战略,出于国家战略考虑,往往采用部门不平衡发展战略,资源配置向优先发展产业集中,通过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一般是经济后发展国家(地区)政府选择的主导产业发展战略。首先,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囊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涉及30多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细分行业达100多个,旅游带动就业的比例达到14.3;其次,发展入境旅游,相当于服务贸易出口,可换取大量外汇,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外汇资源。同时,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不同于工业发展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因此旅游发展可以超越本国、本地区生产力发展阶段,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

  二、EPT模式和TPE模式的辨析

  (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不同

  EPT模式是以国民旅游需求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旅游内生需求引致旅游供给。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国内旅游需求旺盛;达到5000美元以上,出境旅游需求旺盛,一个国家(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进入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欧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地区)都属于EPT模式,这些国家人均收入都在5000美元以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多数占50%以上)。实行EPT模式的国家(地区),旅游资源不一定丰富,但由于市场需求大,很多地方以城市景观、人造主题景区、传统民风民俗等吸引物来满足巨大的旅游需求,如美国的旅游名城奥兰多、我国深圳的华侨城等,都是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

  TPE模式以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和前提,靠旅游供给吸引外部旅游需求,属于外向型旅游发展模式。加勒比海诸国、南太平洋岛国、马尔代夫、塞舌尔、泰国等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地区)往往采用这种模式。这些国家(地区)以吸引和满足境外旅游游客为目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通过优先发展旅游业,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发展目标和路径不同

  实行EPT模式的国家(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为了满足国民旅游需求。国民收入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旅游市场一般遵循先国内游到入境游再到出境游的发展过程。如美国战后旅游业的重点长期放在国内旅游上,国内旅游收入占全部旅游收入的90%以上,直到70年代末,由于对外贸易逆差加剧,美国的旅游发展战略才从偏重国内旅游到国内、国际旅游并重。

  实行TPE模式的国家(地区),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把发展旅游作为积累资本、扩大就业和脱贫致富的手段;或者以创汇为导向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作为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这些国家(地区)旅游市场一般遵循先入境旅游再到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发展过程。

  (三)产业协调机制不同

  EPT模式是旅游产业自然演进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国家(地区),旅游要素的供给体系完善,旅游要素在市场的配置下进行自然组合和优化配置,推动旅游产业内部自行协调。私人投资为市场主要供给力量,政府无需专门为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私人机构投资于旅游服务设施、宾馆饭店、娱乐设施、旅游商品、旅游代理和服务领域等。政府对旅游产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侧重通过旅游需求管理影响供求)和市场监管来实现调节。

  TPE模式的产业协调机制主要靠政府行政力量配置资源,通过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开发和建设,迅速形成较大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规模。实施TPE模式的国家(地区)政府主导的力量较为突出,政府的作用主要包括: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进行规划,进行整体形象促销;制定优惠政策,集中扶持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企业,推进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政府直接财政投入和组织实施旅游景区、城镇、通道的建设和完善等;组织旅游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者;直接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管等。政府对产业的协调主要集中在旅游供给管理,相比而言,市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调节作用处于辅助地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EPT模式和TPE模式不完全等同于市场导向和政府主导。一个国家(地区)在决定重点发展旅游产业时,采用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导向,是根据本国(地区)的市场发展水平和政府战略决定。市场化水平高,资金充足,市场对旅游需求与供给调节能力强,政府只需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就能引导资金的投向,促进产业的发展;反之,只能是政府主导,通过财政投入,引导外资等政府直接参与的方式促进产业的发展。因此,一般情况下,EPT模式和市场导向相对应,TPE模式和政府主导相对应。但是,各国(地区)由于发展的阶段不同、国家战略重点不一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较高的旅游目标,或是把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EPT模式也可能采用政府主导的方式。如日本现阶段即属于EPT模式,旅游产业不是其国民经济主要产业,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内生需求减弱,外部需求尤其是服务贸易需求对其经济发展重要性凸显,2003年日本实施“观光立国”计划,开始重视发展入境旅游。近年来,日本政府针对海外客源市场,以政府主导的国家旅游形象推广力度非常大。

  (四)两种旅游发展模式的辨正关系

  EPT模式和TPE模式是按照历史逻辑进行的辨析,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两种发展模式存在以下辨正关系:

  其一,发展时序的划分是相对的。一个国家(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最初是EPT模式,当内外部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变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意义突出,就可以有意识地采用TPE模式;反之,一个国家(地区)初期采用TPE模式,当经济基础基本稳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后,也可以转而采取EPT模式。

  其二,发展空间的划分是相对的。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区域可以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旅游资源分布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国家,不同的区域可以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经济发达,旅游需求量大、消费层次高的区域,可以采用EPT模式;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以采用TPE模式,有利于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其三,EPT模式和TPE模式是两种相对绝对的模式。现实中,可能很难简单用EPTTPE来界定一个国家(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在EPT模式和TPE模式两者之间,有无数程度不同的混合交叉模式。甚至于对某一个旅游区(景区),既可以采取EPT模式,也可以采取TPE模式,比如四川曾经用政府承办旅游发展大会的方式,促进当地党委政府在较短时间内集中物力、财力、取得当地旅游开发建设的突破,这就是TPE模式;当旅游区建设基本完成,重心就可以转向EPT模式。或者是两种模式并行不悖,如成都市,依托经济的发展,凭借口岸的优势,成为四川旅游聚散地,走的是EPT模式发展道路;近年来成都转借旅游聚散地的优势,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其四大重点产业,政府主导,集团运作,大手笔、大投入打造旅游目的地,又带有TPE模式性质。经济带旅游,旅游促经济,EPT模式和TPE模式混合产生作用。

  三、四川旅游跨越式发展之路——EPT模式发展战略

  (一)我国旅游发展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

  在我国向小康社会迈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和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迎来了重大战略发展机遇。

  1.旅游需求已经上升为国民消费需求,旅游产业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我国正处于人均国民收入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的过程。2008年,我国国民旅游消费总额已经占到了全年社会消费品总额的10.69%。旅游消费需求正在成为国民性的普遍需求,并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主渠道之一。日益高涨的国民旅游必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决定了我国旅游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核心是不断满足广大国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旅游产业发挥扩内需,调结构,增就业,促民生的作用

  旅游业具有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转变的作用。我国长期重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内需消费不充分,导致国民经济运行缺乏内在的稳定性,并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资能力与海外消费需求急剧下降,以及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我国加快向内需导向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更加迫切;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龙头,还有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作用,有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旅游业还具有解决和扩大就业、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统筹等社会民生意义。目前中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100万,直接间接就业达6500万。根据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的统计,2008年我国旅游业直接与间接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数的9.6%,成为对就业贡献最大的行业之一。

  3.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发展旅游的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小平同志就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同时指出,旅游业要变成综合性行业。经过30年发展,旅游业已日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旅游业受到空前的关注。2008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在前不久的海南讲话中,温家宝总理着重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强调旅游消费在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的重要地位。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视察四川旅游灾后恢复重建中指出,旅游要与经济结合,对经济发展作贡献;旅游要与文化结合,使旅游具有生命力;旅游要与增加就业结合,发挥旅游就业拉动作用大的优势;旅游要与生态建设结合,促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综合考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基本面和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已经走出部门范畴,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

  我国旅游业已具备重要的战略意义,新的历史阶段,新的战略机遇,需要新的产业定位,旅游产业必须在发展模式上创新,在体制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才能释放更大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四川具备以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资源禀赋相差大,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也不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可以在部分省市(尤其是西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大,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战略,试行TPE模式,进行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实验。笔者认为,四川具有实行TPE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可以率先在四川实施TPE模式。

  1.四川具有实行TPE模式的可行性

  首先,四川旅游资源丰富居全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第二,四川具有较好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供给体系基本完善,旅游总收入占GDP11%左右,已成为四川的支柱产业之一。第三,旅游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旅游需求已经成为普遍性消费需求,优先发展旅游就是抓住了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1万美元的水平,旅游消费层次提高,出省出境旅游消费增加,四川优质的旅游产品能够有效承接东部地区旅游市场转移。第四,四川有政府主导发展旅游的经验。四川首创了以旅游发展大会为标志的政府主导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又在探索旅游线路统筹的政府专业化管理旅游产业的模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有助于深入进行体制探索和突破。

  2.四川具有实行TPE模式的必要性

  四川实行TPE模式有其特殊重要性:,适度超前发展旅游业,是四川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产业战略。依靠产业的自然演进只会使四川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马太效应”加剧,四川必须走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在资本、技术、市场等竞争优势不明显的条件下,依托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发挥旅游的产业牵引作用,利用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实现旅游与经济的同步跨越。第二,四川实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是发展旅游的重要机遇和基础。建设通道是途径,推进产业发展是根本。旅游是受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围绕交通抓旅游,与通道建设同步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应成为四川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成之日,就是四川旅游大跨越之时!

  (三)四川试行TPE模式的对策建议

  1.创新理论基础与产业体制,把旅游纳入国民经济体系

  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产业,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中,正式确立旅游独立的产业地位。传统政治经济学框架下构建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进出口贸易体系、基本建设投资体系等,旅游产业和项目都没有名份,导致旅游产业发展没有载体和位置。首先理论上要从传统政治经济学框架走向现代市场经济学框架,承认旅游独立的产业地位;重新构建和完善国民经济相关体系,将出入境旅游纳入非货物贸易的进出口贸易平衡体系。理论与产业体制创新可以采用渐进改革方式,在实施TPE模式的省市先改革实验,然后再在国家层面推行改革。

  2.强化政府主导,强调供给与需求管理并重

  要进一步确立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其优先发展的地位,政府为发展旅游提供政策保障和环境支撑。从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政府主导的重点要从旅游供给管理转向旅游供给与需求并重管理,在继续完善旅游供给体系的同时,重视旅游消费需求管理。旅游消费需求管理一是从制度上推行国民休闲计划,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二是政府从抓好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掌握旅游消费需求信息,调控旅游供需。

  3.以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为平台,实验TPE模式

  把建设旅游目的地体系作为试行TPE模式的平台,在旅游发展中引入经济园区概念和机制,选择我省旅游目的地体系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州,如成都市、乐山市(乐山大佛-峨眉山),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作为主体产业的地区,如阿坝州、甘孜州,建设旅游目的地体系实验区。在实验区内按照我省提出的“旅游线路统筹”思路,确定一个旅游主题;发动政府、企业、居民三个主体参与;规划建设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通道三个环节;着重抓好旅游形象、旅游功能、旅游机制三个方面工作,全方位推进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政府主导旅游供给,加大对旅游项目财政投入力度;政府作为旅游招商引资主体,引导企业投资实验区;改革投融资体制,制定土地、资金、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

  4.以灾后重建旅游先导产业为契机,建立局省共建的试点

  以四川省灾后重建旅游先导产业为契机,尝试旅游管理体制的局部突破。建立国家旅游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灾后重建旅游产业的示范区,通过国家旅游局的协调,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示范区的灾后重建中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和旅游规划;在城镇、通道、景区、村落等恢复重建项目中,引入旅游概念和意识,统筹考虑旅游功能,政府引导性投入旅游配套资金,吸引社会投资者对旅游业的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灾后重建投资计划中单列重大旅游项目,专项拨付项目资金。

  [参考文献]

  [1] 王起敬.旅游产业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363

  [2] 张广瑞. 市场经济国家的旅游发展模式[J]. 社会科学家, 1989,(04)

  [3] 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4] 苏冬水. 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戴斌、蒋依依:自觉肩负产业责任,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中国旅游报》[J]20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