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19个县特色经济初具规模助黄三角腾飞
高伟是东营的一位出租车司机,每天行驶在东营的大街小巷,见得最多的是遍布在城市街头的提油机,尽管跑了10年车,高伟却仍然无法说对东营市拥有提油机的确切数量。
数不清的提油机折射出的是石油化工和石油装备制造业成为东营这座“黄三角”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放眼整个“黄三角”地区,石化 、盐化、橡胶轮胎、造纸、纺织等都是传统优势产业,“黄三角”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涉及“黄三角”规划的19个县(市区)特色产业也初具规模。
东营街头,随处可见正在作业的提油机。
>>>产业布局
石油与生态产业共舞
高伟是滨州人,10年前来到东营,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行驶在东营的大街小巷,高伟感触最深的是随处可见的提油机。
记者在与东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高琼交流中得知,遍布在东营大街小巷的提油机足足有1万多台。石油化工和石油装备制造业成为这座“黄三角”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
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阴极铜为主的企业。年产高纯阴极铜20万吨,黄金5吨,白银100吨,是全国同行业六强之一。2009年,这家企业预计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东营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洪军告诉记者,在东营,像方圆铜业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有很多,东营的经济发展已经不仅限于石油化工,而是在支持胜利油田发展的同时,兼顾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东营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建市初的38.5%提升到现在的76%。
高琼认为,东营在大力发展石油替代产业,在改造提升石化、盐化、橡胶轮胎、造纸、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石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不仅是东营,整个‘黄三角’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高琼说,经过多年的发展,“黄三角”已经拥有了一些支柱产业和一批知名企业,具有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但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型生态产业还显得有些薄弱。“‘黄三角’在产业类型上,要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要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这才符合‘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的要求。”
>>>县域经济
19个县产业各有各的“味”
在滨州市无棣县境内有一家中国海瓷研究院,这里陈列了上万件制作精美的瓷器。与常见的瓷器工艺品不同,这些瓷器都是用贝壳烧制的。
珍贝瓷业是当地一家的贝瓷生产企业,公司总经理郭春森告诉记者,贝瓷最主要的原料就是人工养殖的贝壳,几斤贝壳也就值几百元,但加工成贝瓷,价格就能翻好几番。
无棣县常务副县长栾兴刚告诉记者,无棣地处渤海南岸,拥有国内的古贝壳堤资源,也是目前世界上一条仍在生长发育的活古贝壳堤 ,每年以10万吨的速度生长。无棣县现在生产贝瓷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年产2000万件,这些贝壳如今已经成为无棣县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资源。该县还将投资 1亿元,发展中国第三代健康瓷产业项目。
与无棣县相隔不远的沾化县是的“中国冬枣之乡”,全县冬枣总产量达到7亿斤,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农业产值23亿元,枣农人均年收入达到了6000元。县委书记耿涛告诉记者,沾化县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冬枣产业,但工业的崛起同样功不可没。
无棣县和沾化县的特色经济只是“黄三角”19个县(市区)的缩影。如今这19个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迅速,特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构成了“黄三角”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它们就像19颗明珠,在“黄三角”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临港产业
东营带好头四港区并进
没有良港一度成为东营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两个三万吨级的散杂货码头和7020米引桥工程通过交工验收,散杂货码头于今年4月份正式通航,东营‘有海无港,有港无航’的历史宣告结束。”东营市委常委、副市长曹连杰向记者介绍,有了良港,东营的临港产业区发展掀起了一轮高潮,目前全区已投产或在建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100多亿元。
高琼告诉记者,在“黄三角”的规划中,东营临港产业区要发挥龙头作用。而滨州临港产业区、潍坊临港产业区、莱州临港产业区在“黄三角”规划中也有不同的“角色分工”。
在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就提出“四点”、“四区”、“一带”的布局框架。“‘四点’就是指东营、滨州、潍坊港和莱州港区;‘四区’是指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一带’是指以4个港口为支撑,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节点,而最终形成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高琼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