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2009年三季度经济述评之四

2009-11-19 来源:中国信息报 点击数:1336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所采取的一揽子措施,促使我国的区域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上,而且体现在投资、市场和就业等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地区结构上,同时体现在城乡关系上。

  增长格局出现积极变化

  先看工业增长态势。结合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对比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皆实现三个季度的同比连增。分地区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东部地区由季度的3.7%升至第三季度的7.5%,中部地区由季度的5.2%升至第三季度的8.7%,西部地区工业由季度的11.8%升至第三季度的13.8%,三大区域按前三季平均增速排列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显示出区域工业增长结构改善的新变化。东部地区虽平均增速最低,但其增幅却是三个区域跨季变化的最大值,为3.8%,显示出东部地区的强劲发展后劲。

  再看固定资产投资。一是城乡投资结构改善。前三季度,全社会投资1550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3176亿元,增长33.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1881亿元,增长33.6%。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高于城镇投资增速,剔除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低拉低了整个城镇投资增幅的因素,中央近年来诸多惠农利农政策组合效应作用明显。二是区域投资结构改善。前三季度,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3%,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9%,均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对比东部与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续三个季度的递增,西部地区却连续三个季度递减。究其原因,由于西部地区本身经济存量相对较小,实力较弱,4万亿元投资计划带动的地方配套资金启动相对较慢。这表明,在投资领域国家政策应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

  最后看农民外出务工情况。国家统计局三季度末对全国31个省(区、市)近2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的农民外出务工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前三季度,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持续增长,增长幅度为4.7%,占全部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成为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增长最快的地区。从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变化看,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月均收入1382元,增加57元,增长4.3%,增幅高于中部地区1.1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1.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月收入增加额和增幅都高于东部地区。

  抓机遇促发展构建新格局

  对于不同地区而言,怎样优化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如何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行业,都必须考虑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和收益比较,从而实现区域内与区域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与重组。无论是4万亿元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还是财政金融的具体措施,政府的“输血”方案虽然时间短、见效快,但是着手增强地区的“造血”机能乃是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之计。因此,要真正实现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持续地改善和优化地区经济结构,还需正视我国经济发展非平衡的现实基础,解决旧体制遗留的某些深层次矛盾和经济转轨中出现的新问题,从机制和体制层面破解结构调整难题。

  明年1月恰逢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据悉,国家正在研究制订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东北地区站上全面振兴的新起点。在坚定不移地实施中部崛起的同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不动摇。

  相对落后地区应抓住国家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宝贵机遇,以调整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调整,以产业升级带动产业优化重组,通过调整为发展注入活力。以“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以增量提升优化存量”为主线,以“区域资源充分有效利用及组合成果为社会所享,促进各区域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盘活“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着力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