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宏观调控重在打好组合拳
2016-07-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1441
打好调控与改革的“组合拳”,改善各类企业的微观环境,关键要给出切合市场实际的统筹方案
“组合政策”,成为了日前召开的两场中央会议关键词。在25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实施组合政策,引导发展预期”。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样强调了“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在年度工作“中流奋楫”的重要节点,宏观调控与改革的组合拳有何深意?
一方面,“组合政策”首先指向的是“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重点任务。这些任务从来未曾割裂,当前尤其需要环环相扣、招招呼应,比如去产能、去杠杆的“交集”在国企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上,去库存、补短板的“交集”则在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机结合上。事实上,供给侧的每一单独招数大家并不陌生,而在它们的“交集”里探寻、汇聚政策的合力,恰是宏观调控面临的新挑战。
另一方面,“组合政策”也在提醒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配合、共同发力。一段时间以来,中央突出调控对供给侧的发力,各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有个别地方顾头不顾尾、顾前不顾后,放松了对需求侧波动的警惕与应对。此次重提“适度扩大总需求”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就是为了纠偏提醒,推动供给侧的产品与服务找到出路,促进市场供求双方的良性互动。
同时,组合拳不只在调控政策内部挥出,也必然覆盖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动作。这是因为,当改革逐步成为调控的重要利器后,国企的结构调整与重组等重大改革,意义不啻税负的减免、信贷的投放。对调控本身的改革,比如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疏通,会让原有调控效果几何级放大,避免传导中的跑冒滴漏,实现“四两拨千斤”。再比如通过“放、管、服”改善企业微观环境,引导与稳定市场的预期,较之传统的放松银根更能提起民间投资的精气神。
深层次看,“组合政策”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原因在于宏观调控的对偶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双刃剑作用。比如最低工资制度的出台,当然是为了平衡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但是过度追求工资收入的增长,反过来也会增加企业成本,长远看并不利于可持续增收。因此,这次会议提出“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目的正是要对“职工增收入、企业降成本”这道需要权衡拿捏的题目,给出切合市场实际的统筹方案。
调控组合拳的挥出,重在决策,更重在落实,需要各地各部门主动接招。说一千、道一万,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一一落到实处,宏观调控的良苦用心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企业摆脱经营困境的动力。落实最终还得靠人干。有的地方规划写了,项目却没影子;好不容易立了项、招了商,配套的财政资金又半年不到位;等到贷款和土地都批了,市场行情早就变了,谁还愿意做“接盘侠”?这个意义上,充分调动起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乃是调控组合拳中真正的制胜一击。
高手过招,高在理念,高在细节,重视战略、亦重视战役、战术。下半年的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风险隐患,大意不得、疏忽不得,要求我们拿出更精准的方案、更有效的办法,抓住稳中求进的“进”字,下足功夫、做好文章,把中央调控组合拳的每一招、每一式,认真按照经济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