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其化解
2015-08-04 来源:安徽日报 点击数:1181
安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1.小规模经营制约农业产出率。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现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当前安徽共有400多万公顷耕地,按农业户籍人口计算人均仅有1.25亩。尽管在城镇化中有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进城,但土地流转率不高,制约了规模经营。农业小规模经营不仅难以实现机械化,而且农业科学技术难以应用,成本居高不下,产出效率不高,规模经济效益较低。
2.农产品生产受到“上下两板挤压”。“上板”是指农产品价格已触及国际农产品天花板,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被压缩。目前我国主要大宗农产口的价格都已超过了国际农产品价格,加上受WTO规则的限制,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的空间受到限制。 “下板”是指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近年来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较快。首先上升最快的是人工成本,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城里打工,农村劳动力价格较快增长导致农业人工成本增加;其次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升。化肥、农药、种子价格上涨,用量逐年增加;第三是农业服务成本增加。包括农业科技服务、产前后化服务成本不断增加。受“两板挤压”,农业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农民收入增长受到限制,农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3.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力素质过低。人多地少和农业比较收入少,导致大多数农村劳动力都到城市务工,从事农业的优质劳动力不足,有的地方出现农业劳动力短缺。安徽有不少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种田的都是一些“三八”(妇女)“九九”(老人)。由于他们体力不强,缺乏科技知识,采纳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偏低,只能粗放耕种、粗放管理,甚至出现耕地撂荒。
4.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在服务内容上,农户对综合性社会化服务需求度的前三项分别为: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销售服务;而农户接受外部服务最多的前三项分别为:技术指导与培训、农产品销售服务、农资购买服务,可见服务的供给并没有与需求的优先次序相匹配。在服务主体上,公益性服务主体因管理体制不顺、队伍素质不高、工作经费缺乏等,无法满足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服务的个性化、全程化和综合性需求。
5.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影响我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的人工成本大量减少,物化成本增加,尤其是减少了农家肥用量,增加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为了粮食增产,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也越来越多,造成大量的土壤和水体污染。据有关资料统计,安徽的化肥有效利用率低于40%,农药约70%的用量残留在土壤中并最终进入水体,不仅对农村环境造成影响,也影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十三五”时期农业发展对策
1.加快推行土地规模经营。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必须减少农民,城镇化正是转移和减少农民的道路。农民少了,才能带来职业农民的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加大农村土地流转。解决家庭经营的土地太少、又由于劳动力外出导致土地缺乏耕种的矛盾,只有加强土地流转。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土地流转平台。为稳定职业农民的投资预期,可通过土地信托、土地入股,或者是流转双方以实物计量货币结算或租金稳定递增等方式,保证土地流出方获得土地增值收益的情况下,引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长期流转合同。建议政府对土地流转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农户将土地加快流转给职业农民。
2.增加农业补贴。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起步晚,对农业的汲取转向对农业的给予落后于发达国家数十年,目前,农业补贴水平(补贴占农民收入比重)仅是欧盟的一半、日本和韩国的五分之一。因此,安徽需要正视农业生产能力落后的现实,应对“两板挤压”和遵守WTO规则,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改革农业补贴政策体系,逐步提高农业补贴的规模,提高农业补贴的标准,并建立补贴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在补贴方式上也要进行适当调整,改变按人头发放方式,把补贴资金发放给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
3.大力培训职业农民。现代化农业是由大量职业农民来经营的。一是加强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产业规模、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的培训,将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以及中学毕业生、青壮年农民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后代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养。二是建立职业农民管理制度和扶持制度,重点将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领办人、专业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范围,对取得职业认证的职业农民,给予金融信贷、涉农保险、农业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政策扶持。三是提高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让农民回归到一种职业概念上来。有效维护职业农民的各项权利,让职业农民更体面地生活、劳动并获得更高收入。
4.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瞄准度和有效性。改变目前公益性服务机构以技术服务为主的单一服务方式,加快向信息、营销、资金、创业支持等“全方位”服务领域拓展。以市场化为主导,建立“有进有退”的社会化服务市场机制。推动单个服务主体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同时增强多个服务主体的协调性,建议在公共服务体系中设置专职人员,反馈各方的需求与供给信息。建立大数据农业信息平台,整合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建设农业资源、特色产业、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人才、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农业政策等数据,加强信息公益性服务,疏通“最后一公里”。
5.实施农业生态优化工程。贯彻落实《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保护基本农田,推进耕地地力建设。把好生产源头关,严禁高毒和禁用农药下田,推进科学减量化用药用肥,保护土壤和水质,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评价、预警、监测和保障体系,坚持多管齐下,从控制、监测、治理、保护、合理利用和修复改善等多层次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发展大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料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