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贵州省罗甸县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2015-08-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点击数:1448
罗甸县地处贵州省南部喀斯特低热河谷地带,是滇黔桂石漠化的核心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为让老百姓脱贫致富,罗甸县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引导群众大规模种植火龙果。多年的试验证明,这种水果不仅是石漠化山区良好经济作物,而且对保护“两江”上游生态屏障,遏制生态恶化具有积极作用。如今,罗甸县已成为贵州省面积最大的火龙果产业基地,走上了种植连片化、建设标准化、品种优良化、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路子。
罗甸县地处黔桂交界处的山区,得天独厚气候条件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为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罗甸把产业帮扶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火龙果、艾纳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先机,通过产业招商扩大产业规模,通过品牌打造形成产业优势,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用山地生态高效农业,把罗甸的荒山石山“充值”成金山银山,用现代经营理念将传统种养业做成增收增效的支柱产业,推进产业到村到户的绝对覆盖率,让绿色生态产业成为罗甸推进工业、发展旅游、促进增收、确保增效的阳光产业。
依靠政策兴科技
“火龙果”是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为贵州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量身订制的一个品种。
从2001年开始,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利用罗甸海拔低、温度高、干旱少土的自然生态条件,从海南省引进红皮白肉和红皮红肉两个品系的火龙果进行试验示范,针对罗甸喀斯特山区特点,成功培育出属于贵州的“紫红龙”“晶红龙”“粉红龙”等新品种,在品质、抗性和丰产性方面优势明显。同时,该所还致力于火龙果贮藏保鲜、种苗繁殖栽培、产业化生产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破解了火龙果规模化种植的技术瓶颈,为罗甸县规模化推广种植火龙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发展火龙果产业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扶贫价值,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认可。2007年年初,“火龙果”被贵州作为省内发展精品水果首选项目。按照规划,全省火龙果将发展到30万亩,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生产基地。当年,贵州省农业厅即启动实施精品火龙果产业示范项目,在罗甸、关岭、望谟、册亨等6个县推广种植。
在火龙果生态适应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贵州省编制了《贵州火龙果种植区划图册》和《贵州火龙果优势区域布局暨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技术储备。2010年8月,贵州省质监局发布《火龙果容器育苗技术规程》和《贵州喀斯特山区火龙果生产技术规程》,为果农学习种植火龙果提供了参考范本。
在产业发展中,罗甸县集中项目资金、整合相关资源、健全工作机构、强化技术人员队伍,制定了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奖惩办法,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组织推进模式,以及“市场导向、科技支撑、行政推动、政策扶持”的产业发展机制。县里还实行“双带”政策,鼓励大批在职干部带资金、带技术到农村创业办产业基地,为果农做样板示范。
多年来,贵州省、黔南州农委专家组和省果树研究所的专家技术团队常年蹲点指导。罗甸果农从“火龙果盲”炼成了“火龙果专家”,熟练掌握了火龙果的栽培、测土配方、调花控果、病虫害防治、修剪等技术。
目前,在新中盛、良云金秋、亿源果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了2个万亩火龙果示范基地和7个千亩连片火龙果标准园示范基地。
截至2014年底,罗甸县火龙果种植面积达6.02万亩,投产面积2万亩,总产量9000吨,实现产值1.4亿元,果农户均年收入1.6万元。罗甸成为贵州最大的火龙果基地,走上了种植连片化、建设标准化、品种优良化、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路子。
创新模式促转型
在罗甸,火龙果的产值过亿元,这让山区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
实验表明,在贵州低热河谷地带、海拔550米以下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火龙果,不仅有利于促进该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而且对缓减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水灾压力,遏制生态恶化趋势都起到重要作用。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引种的火龙果产量高且品质好,进入丰产期后,火龙果亩产可达3000余公斤,产值上万元,是石漠化山区良好经济作物。
多年来,罗甸县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自愿、群众参与”的原则,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的联动模式、“部门(干部)领办+公司+大户”的协作模式、“种植大户+政府补贴”的扶持模式、公司独立投资的开发模式,进行连片种植、标准化生产,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基本达到“道路硬化到园、沟渠贯通到园、水电供应到园、机械普及到园”的建园标准,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截至2014年底,罗甸县连续获得中央现代农业扶持资金支持,开展了火龙果标准示范园建设,完成示范园建设2万余亩,覆盖7个乡镇59个村,受益农户达1.24万户5.14万人。
龙坪镇板庚村红岩组在行政区划改革前,是一个专业种植火龙果的村,全村127户村民,户户种植火龙果。该村位于贵百高速板庚匝道口旁,距罗甸县城23公里,交通运输方便快捷。
种植火龙果前,该组群众从事传统农业种植,产值低,收入少,年户均收入不到1万元。
2007年,罗甸县采取“农户主体、政府补助”的模式,在红岩组启动了火龙果基地建设,共投入科技示范资金92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3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52万元、农户自筹10万元,当年建成200亩示范基地。示范基地于2009年初产,亩产值5000多元。由于见效快,效益高,迅速带动该组农户全部种植火龙果,至2010年,该组火龙果种植面积增加至800余亩。2013年全部投产,产量达200吨,产值达280万元,户均收入2万元;2014年产量320吨,产值44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3万元;今年预计产量600吨,产值840万元。预计亩均产值1万元以上,户均收入6万元以上。
该基地的成功,不仅让示范点村民得到了最大实惠,也给周边村民找到了一条稳定增加收入的致富路。
从2008年大面积推广种植至今,这种热带沙漠作物已在罗甸山区生根发芽,成为该县继蔬菜之后的又一助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线上线下推品牌
2011年8月11日,贵州省农委组织专家对产于省内外的11个火龙果样品以盲评方式进行感观鉴定,并以仪器对内外品质指标进行科学测定,罗甸火龙果品种紫红龙、粉红龙、紫红龙分别以98.06分、96.33分、95.75分包揽前三名。从此,罗甸火龙果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增。
为切实保护地方特色,2013年12月,“罗甸火龙果”获得国家质监总局认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此后,罗甸县高度重视火龙果的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在标准园及重点示范基地建立田间档案,实现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监控,使产品质量可追溯。目前,该县正在编制和完善罗甸火龙果标准体系,以确保罗甸火龙果品质稳定提高,推动火龙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4年,罗甸县正式启动了“中国火龙果之乡”誉名的申报工作。目前,中国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已正式同意罗甸县的申报,并于7月30日正式授予罗甸为“中国火龙果之乡”。
日前,记者在罗甸县郎当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火龙果基地看到,工人们将刚刚采摘下来的火龙果运到合作社仓库后,立即进行分级包装,然后进入冷库打冷。就在当天晚上,合作社的3000公斤火龙果被运到贵阳机场,搭乘飞机运往北京,直销北京某水果批发市场。
合作社理事长邓勇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通过融资的方式,与北京和源天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公司投资300万元,对果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及品种改良。通过这家公司的销售渠道,合作社的火龙果直飞京津沪三地,进入当地水果批发市场。同时,该公司还通过“优可众”微信号,将火龙果销往全国各地。
罗甸火龙果因颜色鲜艳,口感好而声名远播,多年来,主要走礼品销售线路。随着挂果面积的逐年增加,销售压力越来越大。
罗甸县委常委、副县长李琼芬说,正是这种压力,让罗甸火龙果走下了礼品“神坛”,进入大众消费视野。为拓展销路,一些合作社与外地企业联手,将火龙果销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些合作社、种植企业和种植大户联手,将罗甸火龙果销到了重庆、遵义、贵阳等地超市;一些企业在淘宝上开起了网店;还有一些合作社和大户通过QQ群、微信群和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将自己的产品在网上热卖。
2015年6月,罗甸县农工局与贵州电子商务云的那佳网平台签订了火龙果销售合同,通过该公司将罗甸火龙果销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