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问题及对策

2009-02-18 来源:《理论前沿》 点击数:2223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问题及对策

张智奎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消减污染负荷,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的支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农村环境问题特别是面源污染不仅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污染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消减污染负荷,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的支撑。

一、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意识十分薄弱。

由于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同时又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人们对农村面源污染认识不足,特别是农业生产者没有防治意识,没有成为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军,致使面源污染持续发展。

(二)基础性科技工作严重不足。

缺乏对农村面源污染长期的基础性监测调查与研究,系统的技术数据不完善,导致有效的防控技术标准和措施无法制定,可选用的实用技术少,多数还是借用点源污染控制的工程技术,但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工程技术难以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

(三)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产业发展导向仍然存在,如对化肥的扶持政策抑制了有机肥市场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强制性、引导性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农民掌握使用的技术规范更少;在政策层面支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优惠措施不明确。

(四)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实现“谁污染、谁治理”,环保投入的主体是业主,因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投入很难落实;而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上,对农村环保投入甚少。历史欠账多,落户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

二、农村面源污染趋势预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环境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源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加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今后一段时间,是畜牧业、水产业生产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农村分散养殖将进一步减少,规模化养殖场将大幅增加,种养业脱节更加严重,畜牧养殖污染将进一步加剧。未来几年,蔬果花产业将得到较大发展,种植面积将大幅提高,过量施肥的现象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扭转,土壤氮、磷养分富集还将急促,蔬果花农田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威胁将有增无减。

(二)面源污染的历史累积短期内难以实现生态修复。

国务农业生产片面强调产量,追求规模效益,导致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而沉积在土壤中,目前使用的政策措施和工程技术相对缺乏,污染的惯性作用将持续,短期内无法好转,已经污染的区域还将进一步加剧。

(三)公众环境意识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广泛的农户参与是无法改善农民环境的,但提高广大农民环保意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三、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对策

环境承载能力和容量是一定的,面源污染的加重,将迫使我们加大工业和城市污染减排的空间是有限的,过严地控制工业污染而忽视农村面源污染,既不经济,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一)完善环境法规,加强执法监督。

    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整体和系统的农村污染防治和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农村污染的控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及早制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化肥和有机肥的质量标准,鼓励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的化肥和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制定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农村生活污染的管理,切实加大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促进养殖样治污设施建设。

(二)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业污染是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防治农村面源污染要突出抓好农业污染这个重点。农业污染控制,必须从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出发,把预防污染的综合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科学制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布局的有关政策。农业发展规划要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兼顾粮食安全、人民生活与当地环境容量因素,把环境成本纳入农业生产成本核算,合理划分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引导相关产业向优势地区发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中,要把农业生产的环境因素作为重要条件,引导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场。充分发挥税收等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政策的制定,出台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农化品生产、销售及使用的扶持政策,提高农化品使用成本,控制农化品过量使用。

(三)、创新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管理体系

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农村面源污染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必须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新机制。要创新城乡一体化环保工作与投入机制,全面贯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资金来源不分工业与农业、投向部分农村与城镇,纳入全盘统筹安排,切实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拓展环保融资渠道,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财政应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并逐步向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倾斜。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四)加强科研,研发推广综合控制技术

我国对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起步晚,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的检测和研究工作开展少,对其量化认识不够。为此,应重点加强面源污染的调查与监测,掌握面源污染现状、类型等基础数据,分析其形成机理、迁移转化特征及规律,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预测预警机制,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平局体系。加强新型高效肥料、高效低毒农药、生物防控技术、畜禽粪污低成本治理技术、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开发。

(五)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境意识。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和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利益,使农民了解污染的危害,掌握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真正把环境保护措施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西东,成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环保意识教育,增强环保责任感,使其能够在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时,也能够大力宣传农业环保工作,形成一支稳定的、遍布城乡的农业环保宣传队伍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知道推动力量。

 

       (本文作者: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