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肥西: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锻造县域经济脊梁

2013-03-14 来源:中国网 点击数:1468

 

肥西县是安徽省经济强县之一,位于安徽中部,江淮流域之间,东临巢湖,西接六安,南望舒城、庐江,北邻长丰、寿县。总面积1961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为90万亩。近年来,肥西县立足资源和优势,实施“县域经济崛起战略”,实现了经济发展大跨越。2012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7.1亿元、财政收入4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6.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20元。县域综合实力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前两名,连续三年成为全省的全国百强县。
  肥西县的发展究有什么秘诀?解读肥西县的路径或许对当代中国更多寻求突破发展的县区有着示范借鉴意义。记者日前专访了合肥市副市长、肥西县县委书记陈晓波。
  记者:这些年来,肥西经济发展的速度有目共睹,特别是自2009年跃入全国百强县以后,就一直成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肥西发展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陈晓波:这几年我们紧紧扭住工业强县这个县域发展的主战略和“牛鼻子”,按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集聚、骨干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强的县域工业体系,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县域突破之路。
  一是加快健全工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坚持“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县域强”的理念,促进资源向工业集中、政策向工业倾斜、力量向工业聚焦。在工作机制上,每月召开一次全县工业发展专题汇报会和重大项目调度会,并建立工业经济运行和投资联席会议制度,全力解决工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政策制定上,先后出台《肥西县优先发展工业经济实施办法》、《肥西县加快乡镇工业聚集区建设八条规定》等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采取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技改配套、投资和产值奖励等措施,推动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仅2008—2012年,县财政就兑现相关奖补资金达6.4亿元。在监督考核上,出台相关考核办法,明确目标责任,层层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
  二是着力打造功能配套一流的园区平台。从规划控制、要素供给、资金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1991年在全省率先创办个县办工业园区——桃花工业园,从2005年起,逐步建成以桃花工业园为龙头、柏堰科技园和新港工业园两个县区合作园区为两翼、新型示范园为拓展、9个乡镇工业聚集区为支撑的“1219”县域工业平台。推进园区基础建设,坚持“整合资源、集约开发、内涵提升、外延拓展”,通过财政投入、项目融资、银行贷款等渠道,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10多亿元,确保重点园区达到国家级开发区标准,乡镇聚集区达到县级园区标准。目前,桃花工业园已成为全国“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全省创新园区,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350亿元。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发挥紧邻省城的区位优势,在全省率先开创县区合作共建园区的先河,新港工业园内的合肥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已顺利封关运行,2012年两合作园区贡献产值约占全县比重的1/3。强化园区用地管理,一方面建立工业项目预审制度,严格把关项目的投资强度、亩均产值和税收、环境影响评价等,坚决不上“两高一低”项目;另一方面督促低效用地项目加大投入,对超过规定时限的闲置用地一律予以清理,确保园区走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是大力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树立“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的意识,围绕省、市的重点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重点抓园区、园区抓骨干、乡镇抓板块、全县抓配套”的思路,大力推进汽车、家电、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塑胶、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推进“四园四镇”(桃花工业园、柏堰科技园、新港工业园、新型示范园和桃花镇、紫蓬镇、上派镇、小庙镇)工业园区联动开发、项目集中布局,着力打造“千亿元园区板块”;坚持扶优培强,着力打造“十亿元企业方阵”。2012年,汽车、家电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达268亿元、225亿元;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95.4亿元,其中“四园四镇”大桃花工业板块产值已近800亿元;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386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145家、十亿元以上10家、百亿元以上2家。
  四是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眼于做大经济总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坚持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之路。一方面,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化发展,主动承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辐射,健全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推进创新主体、载体及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大名企、、名产品和名企业家的培育扶持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县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5家,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3%,以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3亿元、增长35%,授权发明专利72件、居全省领先。另一方面,以工业化的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围绕苗木花卉、畜禽养殖、蔬菜园艺、特种水产、花生、蚕桑等六大特色产业,大力推进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市场化、产品绿色化、组织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全县苗木花卉产业跻身全国前列,生猪、蔬菜、特色水产品、优质蚕茧等产量均居安徽省前列,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2家,农副产品加工业年产值近5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在整个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肥西经济发展仍保持蓬勃之势,特别是去年成功引进了TCL冰洗基地、深圳华商城等一批大项目,您认为吸引这些大企业纷纷进驻肥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陈晓波: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本着“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就业”和“今天不招商、明天必受伤”的理念,年年确定为招商引资会战年,以招商大突破推动工业快发展。建立“领导带头、口长单位牵头、部门和乡镇捆绑、专业小分队主动出击”的招商机制,县四大班子、乡镇、园区和重点经济部门,均安排一名领导常年驻外招商。突出选优引强,按照市重大项目招商导则的要求,瞄准世界500强、国字号企业、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民营,重点出击、强化对接,相继引进了江淮汽车、格力电器、常州得一、联想、东凌旭、TCL、华南城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重大项目。注重产业集聚招商,重点围绕汽车、家电等主导产业发展和大企业配套,着力引进一批上下游企业,拉长产业链条,目前汽车产业的配套企业已达60多家。近五年来,累计引进项目665多个,其中工业项目555个,累计到位省外资金700亿元、境外资金3.2亿多美元,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另一方面,我们努力打造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服务高地、投资洼地。坚持“合法、高效”,深化效能革命,优化行政审批,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结、零时间滞留。创新服务机制,建立科级以上干部联系帮扶企业长效机制,实行“宁静生产日”、“宁静建设日”制度,积极组建县融信担保公司,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会、用工招聘会、产品推介会等,竭尽所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创优人才环境,县财政每年拿出300多万元,大力实施“535”创新创业人才工程,定期组织企业家赴清华大学等高校培训,努力为企业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尖端人才。可以说,这几年肥西的大发展,既得益于招商引资,但更得益于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进而赢得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青睐。记得华南城项目签约当天,公司负责人面对全省媒体,高度称赞肥西的干部热情务实高效。
  记者: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靠项目,有项目才有发展,有大项目才能有大发展。这几年,肥西县在推进项目建设上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
  陈晓波:我们深刻认识到项目是发展的抓手、投入是发展的支撑,坚持一切为了项目、为了项目一切,全力推进项目早上马、快见效。采取“集中办公、并联审批、集中开工、跟踪督查、定期调度、协调服务”的办法,从项目引进、项目选址到落地建成等每个环节,都做到逐项目落实、逐事项办理、全程式服务,有力地促进了项目早落地、快建设、早投产、快见效。特别是在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主要建立和完善了七项制度:一是县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县四大班子领导每人至少联系1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二是工业项目集中会审、并联审批制度,确保签约项目1个月内完成报建手续;三是督查通报制度,对所有在建项目进行全程跟踪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政企双向约束制度,以合同形式,明确政府部门、乡镇、园区和项目单位责任,同心协力推进项目建设;五是重大项目季调度制度;六是重点产业专题调度制度,严格把关项目质量;七是工业投资联席会议制度,重点研究解决工业投资和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近五年来,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48亿元,建成投产工业项目843个、其中亿元以上78个。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期安徽省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进一步激发了民间创业兴业的热情和信心。想了解一下肥西县这几年在促进民营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陈晓波:我县一直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围绕江汽、格力等大企业、大集团,搞配套、促集聚、上规模,涌现出安徽富光、科振实业、长城制冷科技等一批知名民营企业。同时,加强创业技能培训、信息服务、融资支持等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相继建成农民工创业园6个,积极为回乡创业者搭建平台、搞好服务。目前,全县已有1200多人返乡创业,创办企业近400个,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