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蒙阴全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县域范本

2013-03-14 来源:中国绿色画报 点击数:1425

 

蒙阴作为山区县、库区县和老区县,多年来,立足山区实际,抱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效益才是最大效益”的理念,坚定“生态立县”思想不动摇,突出“生态富民”主题,用生态文明引领县域发展,努力把“绿富美”的文章做深做透做大,逐步探索了一条“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的路子。
  绿色经济成产业
  蒙阴县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统一,把发展山区经济,富裕山区农民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生态化的理念培植特色产业,用产业化的思维开展生态建设。 牢牢把握“转、调、创”主题主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着力构建无污染、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绿色”新型工业体系。2010年以来,全县共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29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1%。按照“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统一”的思路,把农业的支柱锁定为林果业,全县优质果园发展到100万亩,蜜桃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1/3,所产果品全部打入市场,在上海,“三个鲜桃两个来自蒙阴”。“蒙阴蜜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到32亿元。有46种果品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同时,大力发展“畜—沼—果”循环农业,配套建设了2.2万个沼气池,形成了“多能利用、多链结合、资源共享”的生态循环,成为“全省高效特色农业先进县”。同时,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的景区,依托山水林果优势,实施生态、文化、旅游一体规划、一体开发,形成了以孟良崮战役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板块;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特点的乡村休闲旅游板块;以赏花、品果、登山为重点的节庆文化旅游板块;以蒙山天然氧吧为重点的长寿养生旅游板块。全县农家乐旅游村发展到56个,从业人员1万余人,形成了以“山水生态”、“红色风情”、“果乡农家”为代表的旅游品牌,成为“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和“山东省旅游强县”。
  山水生态绿意浓
  蒙阴县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把开发建设与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山川绿化工程,对38万亩国家级、省级生态林实行封闭式管护,对条件较好的荒山实行拍卖,对远山、瘦山实行零价承包开发;对难以绿化的荒山,采取一包到底、植树成林的责任制,形成了全社会造林、营林、护林的浓厚氛围,荒山治理面积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递增。实施水系生态工程,坚持有水污染的项目不上、不引、不落,彻底清理了云蒙湖十万多只养鱼网箱,建成了两处污水处理厂。按照“生态带、产业链、风景线”的标准,治理河流36条,加固水库101座,修建大小水利工程6265处,总蓄水量9亿方,占临沂市的一半。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按照“一条道路、一条绿荫”的标准,先后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37条,合计186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16公里。沿路、沿河和村庄周围大搞造林绿化,全县绿色通道总长达到550公里。实施流域治理工程,按照“山顶松柏戴帽,山腰经济林木缠绕,山脚水利交通配套”的模式,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流域,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富一片,先后治理流域36条,全县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10多万亩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增绿、增产、增收的“三增田”。
  生态文化开新花 
  蒙阴县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围绕建设“沂蒙文化名城”,以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大力弘扬以“孟良崮战役”、“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和以刘洪为代表的算圣文化,推进生态文化创新,促进生态文化传播;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的认知度、普及率和参与性,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深入人心,打响了“绿色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三大文化品牌,形成了生态、文化、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全县有180个村建起了生态文化广场,210个村建起了生态文明画廊,420个村安装了生态科普宣传栏,261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报纸和党员远教系统全部开通生态农业技术专栏,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生态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产业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
  文明乡村入画来
蒙限县坚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相统一,围绕生态主题,拓展文明内涵,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由追求物质财富向精神财富转变,把生态和谐贯穿到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县城,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目标,体现“汉风唐韵、山水宜居”的风格定位,实施城建工程21项,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3%,建成了汶河北岸生态景观带和刘洪文化园,成为蒙阴特色文化旅游的新地标。在乡镇,着力打造特色小城镇,推进城镇供水、供热、供气、垃圾处理等一体化建设,2010年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4亿元。在农村,大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运用生态理念,对400多个村庄进行了精心规划,50%以上的村居实现“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目前,全县464个村中有312个为生态文明村,10个乡镇全部为省市级生态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