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形势与宏观调控建议
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形势与宏观调控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市场形势动态分析”课题组
内容摘要: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10030亿斤,但粮食供求关系趋于偏紧,品种结构矛盾日益明显。2007年粮价总体水平高于上年,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既有国际价格上涨的传导作用,也有工业用粮快速增长的带动影响;既有粮食供求结构变化的影响,也是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作用的结果。2008年粮食市场价格将在高位运行基础上基本稳定,但粮食增产的起点更高、难度更大。必须加强和改善粮食的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
关键词:粮食市场价格宏观调控通货膨胀
一、2007年粮食供求与市场形势
粮食连续四年增产,但粮食供求关系趋于偏紧,品种结构矛盾日益明显。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0030亿斤(表1),比2006年增产70亿斤,增长0.8%,是1985年以来首次实现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其中,稻谷增产1%,小麦、玉米略有减产,分别减产1%和7%,大豆减产幅度较大,达24.7%。预计2007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10550亿斤(表2)。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出现转折性变化,正由过去的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向供求总量偏紧、品种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转变。初步预测,我国粮食产需缺口由2006年的260亿斤扩大到2007年的520亿斤,作为口粮的小麦和稻谷由产不足需转变为阶段性产大于需,而非口粮原料玉米由产大于需转变为产不足需、大豆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
表1我国粮食产量
(单位:亿斤)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7比2006年增长(%) |
粮食总产量 |
9389 |
9680 |
9950 |
10030 |
0.8 |
其中:小麦 |
1839 |
1949 |
2089 |
2068 |
—1.02 |
稻谷 |
3582 |
3612 |
3651 |
3688 |
1.00 |
玉米 |
2606 |
2787 |
2910 |
2685 |
—7.72 |
大豆 |
348 |
330 |
310 |
234 |
—24.65 |
资料来源:粮食总产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7年份产品数据系课题组估计。
表2 我国粮食消费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7比2006年增长(%) |
粮食总产量 |
9818 |
9908 |
10200 |
10550 |
3.43 |
其中:小麦 |
2011 |
2039 |
2030 |
1972 |
—2.55 |
稻谷 |
3747 |
3704 |
3680 |
3651 |
—0.79 |
玉米 |
2511 |
2711 |
2708 |
2861 |
5.68 |
大豆 |
898 |
872 |
908 |
960 |
5.72 |
表3 2007年粮食进出口贸易
品种 |
项目 |
2006年 |
2007年 |
同比增减(%) |
小麦 |
进口 |
34 |
8 |
—75.3 |
出口 |
172 |
234 |
36.2 |
|
大米 |
进口 |
77 |
47 |
—38.4 |
出口 |
182 |
134 |
—26.3 |
|
玉米 |
进口 |
6 |
4 |
—43.2 |
出口 |
373 |
485 |
30.1 |
|
大豆 |
进口 |
2873 |
3082 |
7.3 |
出口 |
43 |
43 |
—0.4 |
|
总计 |
净进口 |
2220 |
2245 |
1.1 |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
大豆进口进一步增加,小麦、玉米出口大幅增长。2007年我国进口粮食3141万吨,比上年增加5.1%;出口895万吨,比2006年增长16.4%。其中,大豆仍然是最主要的进口产品,2007年进口3082吨,同比增长7.3%(表3);小麦、玉米进口减少,而出口大幅增加。小麦出口234万吨,同比增加36.2%;玉米出口将达485万吨,同比增长30.1%。大米进出口大幅下降,进出口同比分别减少38.4%和26.3%。
粮价持续高位运行,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2007年粮价运行有三个特征:一是价格总体水平高于上年;二是不同品种价格变化差异较大,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三是价格上涨主要出现在下半年,表现为“翘尾巴”趋势。如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是大豆,全年平均价格每斤1.69元,比2006年上涨34.4%,2007年12月份价格比1月高达61.3%(图1);其次是玉米,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2007年价格比2006年平均上涨17.2%(图2)。
二、粮价上涨的成因与影响
与过去几轮粮价上涨不同,2007年粮价上涨是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机理更加复杂:既有国际价格上涨的传导作用,也有工业用粮快速增长的带动影响;既有粮食供求结构变化的影响,也是国家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作用的结构。具体成因如下:
(一)国际价格上涨传导作用明显
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不断走高,美国、巴西等国粮食能源化趋势日益增强,同时2007年美国、澳大利亚和东欧等产粮国因旱灾粮食大幅减产,全球粮食储备降至25年来的最低点,导致2007年国际粮价大幅攀升,如与2006年比较,小麦、玉米和大米价格分别上涨了100%、50%和20%。其中大豆是我国依赖国际商场较大的产品,2007年进口3082万吨,占国内大豆消费近68%,占全球进口的近46%,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国内大豆价格具有显著影响。如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4月美国大豆价格同比上涨23.7%,导致同期我国国内大豆价格同比上涨19.7%。与此同时,国际高粮价也拉动国内玉米以及面粉、淀粉等粮食加工品产品大幅对外出口,直接推动国内粮食原料和深加工产品价格的攀升。如由于国际玉米价格走高,2007年我国扩大玉米出口,比2006年增长41.4%。日本市场则增加采购我饲用大麦和高粱作为替代饲料,使价格分别比2006年上涨100%。
(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的带动
2007年我国粮食产需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非口粮原料玉米由产大于需转变为产不足需、大豆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而小麦和稻谷等口粮产品则由产不足需转变为产大于需。如由于燃料乙醇等粮食深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玉米价格已经连续4年在高位运行。玉米加工需求从2004年123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502万吨,三年增加了2272万吨,占玉米消费需求总量的比重由11%增加到24.5%。玉米价格2002年仅每斤0.25元,由于近几年玉米深加工的快速发展,2004年—2006年玉米保持在0.63—0.69元的高价水平,2007年则上涨到0.81元。
(三)粮食供求结构变化的影响
2007年小麦、玉米和大豆减产,使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是粮价高位运行的重要支撑因素。而供求结构的变化则对粮价也产生一定影响。如东北地区粳稻近几年连年增产,初步缓解前几年粳稻供求紧张矛盾,粳稻平均价格由2006年每斤0.94元下跌到2007年的0.91元,降低2.4%。而早籼稻和中晚籼稻供求缺口趋于拉大,价格逐步回升。如晚籼稻平均价格由2006年的每斤0.78元上涨到2007年的0.84元,上涨7.65%;早籼稻由0.75元上涨到0.8元,上涨7.2%。
(四)国家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效应
水稻、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使国家掌握了主产区50%-60%的水稻商品量、80%-90%的小麦商品量,如2007年在启动预案的7个省,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579亿斤,收购粳稻10亿斤,对稳定和支撑水稻、小麦市场价格发挥了根本性作用。
2007年粮价持续高位运行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
,促进了农民增收,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据测算,2007年上半年,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民人均增收217元,比不涨价增长11.5%,相当于中央财政补贴农民1600亿元。2007年秋冬以来,由于粮价较高,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较高,使秋冬种粮食面积保持稳定,这为2008年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推动了畜产品等食品价格的上涨。粮价上涨直接影响饲料价格上涨,对猪肉等畜产品价格上涨产生较大影响。研究表明,玉米价格每上涨10%,就会使猪肉价格上涨5.3%;大豆价格每上涨10%,猪肉价格将上涨7.8%。
第三,增加了社会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预期。2007年猪肉、植物油等食品价格上涨,直接推动了CPI上涨,加大了通胀预期压力。粮价作为百价之基,是稳定整个物价的基础,粮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价上涨预期。
三、2008年粮食市场形势与价格走势
总体上看,2008年有利于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市场稳定的因素较多。一是根据农业部门的估计,2007年全国秋冬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3.8亿亩,在气候正常情况下,2008年具备保持国内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央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有利于提高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农民群众种粮务农的积极性,对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有利。三是国家采取控制粮食出口、临时价格干预等宏观调控措施,有利于稳定国内价格预期。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不利于保持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首先,国际高粮价有可能继续推动国内粮价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为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美国、巴西等国家的粮食能源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对食糖、玉米、大豆、棕榈油和小麦等生物能源原料的需求将继续大幅增加,估计2007年全球粮食库存量将降至1983年以来的最低点,2008年国际粮价有可能持续攀升,拉动国内粮价上涨的风险正日益加大。其次,玉米等粮食加工需求依然十分强劲,有可能继续拉动粮价上涨,支撑粮价保持高位运行。第三,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其降温幅度之大、降雨降雪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损失程度之重是历史上罕见的,有可能对2008年粮食生产产生严重影响。第四,农资价格有可能持续上涨,将抵消粮价上涨以及惠农政策的好处,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利于稳定粮食生产。
综合判断,考虑上述因素以及2007年粮价“翘尾巴”特征的滞后效应,2008年我国粮食市场价格将在高位运行基础上的基本稳定,主要粮食品种价格趋势如下:
(一)小麦和稻谷价格将保持稳定运行
预计2008年冬小麦产量将略有增产,但春小麦产量有可能减产,小麦总产量将比上年略有增加。受畜牧业发展及生物能源加工需求等因素拉动,小麦的饲料和工业消费将增长较快,因此小麦消费总量将比上年度略增,小麦价格将保持稳定运行。预计2008年粳稻供需将趋于平衡,在最低收购价的支撑下,价格将保持稳定运行。而早籼稻、晚籼稻供需仍将略有缺口,因此价格将继续在高位稳定运行。
(二)玉米价格有可能继续上涨
由于2007年大豆价格涨幅较大,预计2008年东北主产区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玉米种植面积可能会有所缩减。而玉米加工需求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且随着生猪生产恢复,饲料需求将明显增加,将推动玉米价格进一步走高。与此同时,2008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略有减少,而其加工需求进一步扩张,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也将对我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形成支撑作用。
(三)大豆价格有可能回调
2008年大豆价格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国内供需,预计今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有可能增加,而需求则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二是国际市场。据预测,今年美国扩大了10%的大豆种植面积,巴西和阿根廷大豆有可能增产,估计2008年全球大豆产量增加10%,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将趋于回落,由此也将使国内大豆价格呈回调趋势。
四、调控建议
在粮食连续4年丰收之后,2008年粮食增产的起点更高、难度更大。当前保障粮食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保持粮油产品价格不大涨不大落,对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意义特别重大。建议:
,着力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切实保障粮油产品的有效供给。要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当务之急是要抓好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采取切实措施稳定今年的粮油生产。继续在重点地区、对重要粮食产品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第二,加强和改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全面增强应对粮食市场波动的能力。要抓紧优化储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尽快完善储备吞吐调节机制,建立“稳定基本储备,丰收增储、欠收减储’’以及“降价吸储、涨价抛储”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市场价格形成有效引导。加强食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切实保障粮油食品供给不脱销不断档。
第三,建立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密切跟踪国内外市场形势和变化趋势,完善粮食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增强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第四,建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进出口战略机制,着手构建满足我国需要的全球粮食资源供应链体系,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促进国内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
第五,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和调控,稳定农资价格,确保种粮比较收益不下降,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与培育农村新型服务组织
- 下一篇: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