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生产见闻:塞上回乡满眼春
当前,位于黄河中上游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值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从六盘山区到引黄灌区;从农业龙头企业到小农户,记者所见所闻,各地积极备战春耕生产,为今年粮食再夺丰收而精耕细作。
六盘山区配备春耕生产医生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及自治区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六盘山区农业部门给春耕生产配备了庄稼“医生”。六盘山区农业部门负责人认为,今年春耕生产呈现新特点。
抓承包。实行“一线工作法”,六盘山区已经抽调市县农业技术人员入户进行科技承包,技术人员在包园区的基础上,每人承包5个示范棚,制订具体的技术规程,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指导群众进行规范化种植。每栋棚至少推广应用秸秆反应堆、无土栽培等10项新技术中的3项,新品种应用率争取达到100%,效益比普通棚提高20%以上;并将指导情况与绩效工资、职称评聘相挂钩,作为年终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抓培训。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为契机,结合农作物生长发育时期,制订了详尽的培训计划,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手把手”开展技术指导,解决群众在设施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开处方。在每个种植基地、产业园区,制作了“服务橱窗”,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田间管理、病虫害发生等特点,公示田间管理、病虫害预防办法,指导移民进行生产,被群众称为“处方单”。抓宣传。在乡镇政府的配合下,在每个乡村安装了“大喇叭”,每天定点提醒种植户按时拉苫、放苫、关闭通风口;在大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迅速通知种植户采取应对措施。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六盘山区种植户的科技种植水平,尽全力实现农民群众能致富、能增收的目标。
引黄灌区科技人员现场服务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宁夏引黄灌区13个市县各乡镇正在忙碌着进行春耕备耕。在田间地头,除了忙活的农民群众,最忙的就要数农技人员。他们奔走于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除疑难。
今年50岁的赵洪军,是青铜峡市大坝镇的一名农技干部,从事农技工作已有6年了。赵洪军告诉记者,现在农田就和他的家一样,他一天不到田间地头转转,心里就觉得不踏实。
这边刚一忙完,赵洪军听说陈俊村几家村民刚刚购置了除草农药和喷洒设备,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那里为农户讲解使用方法。“油门抬到中间,等机子转速平稳以后把机子背上进地,而且还要注意风向,比如今天刮的是西风,咱就要顺风,方向是从西边向东边喷。”赵洪军一边给农户讲解使用方法,一边查看农户家的春耕准备情况。赵洪军说,作为一名农技干部,就是要定期巡回各村,进行苗情调查、技术指导,不论是春播夏播,秋收秋种,都要定期到村上和群众进行座谈、交流,对群众进行指导。
“农技干部经常到我们这来检查,不定期来查小麦病虫害,指导、帮忙购买农药,确实让我们农民感到很高兴。”陈俊村村民张学富告诉记者,他家每年只要是在田间管理上遇到问题,赵技术员都会亲自下地进行科学指导。
今年,大坝镇的小麦种植面积达3.7万亩,日光温室共2400亩,全镇共有15个行政村,而农技人员只有5人。赵洪军坦言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事也很多。但赵洪军说,苦点、累点都不算啥,忙碌了一年,只要看到农户的庄稼丰收了,就是他兴的事。
今年农民种粮有谋划
“老白,你今年都准备种些啥?”“准备多种些玉米。你呢?”“我也准备多种玉米。”2月20日,记者在平罗县高庄乡广华村采访农民春耕备耕情况时,55岁的李成春耙耱完自家的田后,来到正在平整田地的58岁的农民白生林家的地里,两个“庄稼把势”讨论起了龙年种田新打算。
家里的几亩田种什么?怎么种?成了农民春节过后思考的重点。
李成春对自家的7.1亩田这样打算:种两亩小麦,够全家人的口粮,其余的都种上玉米。“以前村里种小麦的多,种玉米的少。可是小麦产量比玉米低,投入却比玉米高。一亩小麦最多产七八百斤,一亩玉米种好的话能产1800斤,一亩能增收1350元呢。小麦要浇3至4次水,玉米只需浇两次水,相比之下,还是种玉米投入少。现在农民种田,都有自己的一本账,啥投入少又赚钱就种啥。所以,我们大家都调整了种植结构,现在是玉米比小麦种的多。”李成春向记者介绍道。
随着现代农业步伐的加快,种了一辈子田的李成春认为种田也要与时俱进,要科学种田,种子要更新换代,选用新品种,庄稼浇水要跟上,还要合理施肥,只有这样,才会有个好收成。
正在平整田地的白生林,除了种好自家的12亩地,今年还承包了7亩地。“种田除了要及时调整结构,还必须要有计划,哪块田种油葵,哪块种小麦,哪块种玉米,要根据田块来决定。像现在我们所在的这块田,地势较高,浇水困难,我就准备在这块田里种油葵,因为油葵只需浇一次水就可以了。再种上四五亩小麦作为一家人的口粮,其余的全部种玉米。就像老李说的,玉米产量高,价格好。”白生林一边忙活着,一边给记者讲起了他的种田计划。
看来,种田不但要调整种植结构,还要有计划,才能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