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农民脱贫增收

2012-02-22 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1573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水平。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十一五”以来,甘肃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甘肃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依旧十分巨大,县域综合实力弱、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差异性明显、基础设施滞后、“三农”等问题仍然突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通过单位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进一步打通上下交流渠道,以帮助广大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帮助群众解决发展难题为突破口,将使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更具目标性,工作实施目标更加具体。“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不仅着眼于强化“三农”工作、推进扶贫开发,也对县域经济发展大有助益。行动中,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农民脱贫增收。

首先,结合新扶贫标准,重新审视贫困农村需求,调整扶贫攻坚目标。去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新标准下,甘肃国家重点贫困县增加到58个,占到全省县域总数的67.4%,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通过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不仅有利于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深入基层,见到实效,还有利于干部了解贫困农户切实需求,重新审视扶贫任务,进一步改变传统扶贫思路、探索有效的扶贫路径。

其次,以县域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我省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和引导下,很多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多元化的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经形成,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正在崛起,地方性特色产品方兴未艾,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明显发展,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这有效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通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将使各级干部更加充分地了解我省区域差异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特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县域结构调整,帮助不同县域根据自身优势劣势,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使之切实成为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第三,强农惠农,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以及内在增收动力不足的影响,甘肃农民增收的难点和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县域经济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渠道,应通过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帮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通过扎实推进各项扶贫工程,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转数量和质量,切实提高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