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推动河西现代农业发展
2011-10-25 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4150
行进在秋日的河西走廊,一方方玉米制种田翠绿盎然,一座座日光温室鳞次栉比,一畦畦番茄、油葵、葡萄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经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河西特色产业特色鲜明,形成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和蔬菜花卉制种基地,全国重要的蔬菜瓜果、啤酒大麦、酿酒葡萄等产业基地。
河西走廊的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生态和气候类型相同,光照资源丰富,种植结构相近,灌溉农业发达。蓬勃兴起的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千家万户从分散种植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成为引领甘肃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强大“引擎”。
现代农业的“掣肘”是什么?
武威这个农业大市,已成为全省第二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国家“西菜东运”生产基地和国内十大葡萄酒原料产区之一,玉米制种占到全国五分之一。“武威特色产业的产业化进程很快,而产业化需要高品质、高标准、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但在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上很难实现。”武威市市长助理、市农牧局局长宗瑞谦认为。
同样,在酒泉这个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居全省前列的农业大市,蔬菜、现代制种、啤酒大麦、棉花等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也急需将千家万户“层次不一”的生产与大市场紧密对接。“千家万户的土地分散经营,难以形成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生产质量标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的产业化格局。”酒泉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喜成说。
山丹县陈户乡东门村村支书徐逢林告诉记者,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耕地出现撂荒弃种现象。留守的以老人、妇女为主的“3860部队”,缺乏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技术和经营头脑。单家独户的耕地分散,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大型机械一开进地里,还没咋耕作,就开到别人家地里了。”
农业、农民问题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土地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过去30多年为河西农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现。“你家3亩、我家5亩的土地分散经营,难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成为影响河西发展现代农业的‘掣肘’。河西农业要‘提质扩量’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才能实现现代农业所需的农产品在‘数量上的支撑’和‘质量上的保证’。”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