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农村土地流转——推动河西现代农业发展

2011-10-25 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4151
如何将分散土地转向规模经营?
在酒泉市敦煌市郭家堡乡土塔村,记者看到,村里新栽的枣树行距整齐,规模成片,繁茂茁壮,迎风摇曳。
“村里人将846亩耕地流转给了我,我要大干一番了。”种植大户梁虎告诉记者:“以前,家里10多亩枣树,河南老板来收枣子,嫌量少、不够装车。现在,800多亩地栽的都是枣树,我与河南红枣加工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特级果每公斤60元,普通果每公斤20元左右,今年定植、3年后挂果。按普通果的价格计算,每亩地收入也在2万元左右,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高效增收产业。”
村民梁军民说:“按合同,土地流转费用前五年1亩地500元,第六年至第十年800元,以后每年1000元。以前种1亩棉花,一年也就收入六七百元钱,还要担心刮风下雨、赶农时。现在不用操心种地了,还能腾出手脚去打工。”
曾经被农民紧紧攥在手心里、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如今已在河西地区发生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合同的形式,把自家的承包地自愿交付给种田能手、种养大户和龙头公司经营,使他们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主打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发挥良种良法的集成效应,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我们这里土地流转的最初形式是,农民进城打工,与村里种植户进行土地互换、代耕代种。后来,把耕地出租给种植大户。但种植大户难以把握市场行情,市场风险大。如今大都把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通过公司经营,规模生产,加工增值,才能提高土地的效益。”长期从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金昌市金川区宁远堡镇党委副书记张福亨深有体会地说。
由于河西农业基础好、具备规模经营条件,相比耕地分散而瘠薄的中东部地区,土地流转速度较快。截至今年上半年,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49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19.62%,远远高于全省6.2%的平均水平;酒泉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31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16.5%;武威市农村土地流转28.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7.86%。
 土地流转带来哪些新气象?
“土地流转,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壮大了特色优势产业。”宗瑞谦说:“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科学合理配置,防止了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促进了农村土地向懂技术、善经营、有资金、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及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集中,使技术、机械、良种、资金等要素合理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
通过土地流转,河西各地做精做专特色产业的实例屡见不鲜。敦煌市杨家桥乡兰飞蔬菜专业合作社以租赁方式流转兰州村26户农户100多亩土地,高标准建成65座日光温室,亩收入3万元,比以前种棉花收益高10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土地流转破解了当前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销售困难的瓶颈,使大量社会资金融入企业或大户,投资开发农业,解决了农民单打独斗的困难。仅酒泉市自2009年以来通过土地流转,吸纳社会投向农业的资金就达3.8亿元。
土地流转开辟了农民增收新途径,实现了分工分业,部分农民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部分农民在流转的土地上转变为产业工人。武威市凉州区河东乡达家寨村110户农民,将1382亩土地出租给酒泉大敦煌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村民王燕进城到餐厅打工,年收入达2.4万元,加上土地租金收入6000元,她家年收入达3万元;村民叶存贵被反聘到公司基地种地,年增收4500元,他说:“现在种地要按照公司要求的去种,得学习新技术、新方法。”
土地流转如何“规范有序”?
记者在河西采访中也了解到,一些农民外出打工,通过私下口头协议,将土地出租给邻居,当了解到邻居种地收益比外出打工收益高时,又回来与邻居“抢地”种。一些企业租用了农民耕地,并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与失地农民产生矛盾纠纷等。
针对当地土地流转中产生的问题纠纷,张掖市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各县区全部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0%的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并建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点,指导农民按政策和合同有序流转土地。酒泉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受理各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377起,调处纠纷340起,调处率达到90%以上,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权益。
河西地区在土地流转中做了有益探索,但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目前还存在土地流转面积小、规模经营需求不旺盛、缺少土地流转市场等“瓶颈”约束。需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培育农业产业规模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从而引领全省现代农业率先发展。
(文章来源:甘肃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