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发展特色农业助推“缩差共富”进程
2011-09-20 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1711
新华网重庆频道9月20日电 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在舟白、金溪、小南海、石家、太极、新华、沙坝、中塘等街道、镇、乡大量种植红心猕猴桃,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强力推进“缩差共富”工程建设。
据该区农委经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目前,全区累计种植红心猕猴桃2.3万亩,今年可收猕猴桃4000多吨,农民总收入可达6000多万元。
为共享果农丰收的喜悦,9月18日,笔者前往金溪、太极等地,体验农耕生活,采摘红心猕猴桃,品尝果肉的清凉与爽口。
160多棵红心猕猴桃收入1.6万元
“我家栽植红心猕猴桃160多棵,现已收入现金1.6万元啦!树上没有摘回来的大概还要卖4000多元。”金溪镇金溪居委5组村民杨昌永高兴地说,今年红心猕猴桃市场价格适中,一、二、三级果每公斤分别卖15块、10块、4块,果农基本能接受。
在金溪镇,社保大厅负责人赵义详介绍,全镇现有挂果红心猕猴桃4850亩,对于红心猕猴桃的产量估算,赵义详掰起拇指说,每家有好多个猕猴桃数都数得清。因为,在管理期间,每个猕猴桃要摸4次,每摸一次就对猕猴桃个数清点计算了一次:次是对猕猴桃进行人工授粉,第二是给猕猴桃套袋,第三次是给猕猴桃防病,第四次是采摘猕猴桃,每个环节都不能少。
但在猕猴桃授粉期间,遇到不良天气,就会影响授粉质量,减少当年产量;授粉时如遇出太阳,光照好,猕猴桃当年产量肯定高。
据了解,金溪是种植红心猕猴桃较早的镇,过去村民不很重视农业产业,但通过三、四年的种植,果农尝到红心猕猴桃产量较高、收益较好的甜头,看到了市场前景。如今,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很高,形成了“种桃致富”的热潮。截止目前,全镇已向恒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龙头企业销售果子1000多吨。
“张哥”红心猕猴桃注册成功
成功常垂青于善抓机遇的人。在太极乡太河村2组,30多岁的果农张玉桥,架着一副近视眼眼镜,小伙子文静帅气,对种植红心猕猴桃情有独钟。2008年,乡政府发动种植红心猕猴桃时,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这是一项前景广阔的产业。于是,他以每年每亩250块钱的租金,集中连片租用8亩土地栽上红心猕猴桃苗子,一租就定15年,由于他善于学习,精于管理,猕猴桃长势良好。预计今年可产果子1500公斤,收入5万余元。
今年6月,张玉桥看着坡上还没有成熟的果子,心中暗自想,这么好的东西,怎不想法卖个好价钱呢?于是,他萌发了注册一个商标品牌的念头。那天,他去工商局,将预先想好的几个名称说给工商部门,但经查询,全是重复名字。怎么办呢?正感纳闷时,他突发其想,索性用平时大家通常叫“张哥”的这个名字,真灵验,再也没有找到相冲突的名称了。从那天起,张玉桥有了自己的响当当的品牌啦!
“我种植的‘张哥’红心猕猴桃,是绝对的绿色食品,果子的颜色,形状,光洁度,口感都很好,是真正原汁原味的‘水果之王’、‘维C之冠’”。在山坡上,张玉桥一边给我们介绍注册商标的传奇过程,一边引领我们参观他的果园,朋友们顺着张玉桥的手势瞅过去,一坨坨金黄色的红心猕猴桃一树紧挨一树,它们脱去套袋,裸露枝头,笑迎食客,让人直流口水。
一路走着,小张对自己能有今天的收获十分激动,他说:我不是冒皮皮,吹NB,“张哥”红心猕猴桃与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红心猕猴桃相比,肯定是我的猕猴桃好看好卖,只有货比货才能明白个中之理!他向消费者郑重承诺:你觉得口感不好,可以退货还钱。
猕猴桃的吃法和保存有讲究
在“张哥”红心猕猴桃办公室,张玉桥介绍说,猕猴桃的吃法和保存很讲究。他说,通常人们就是用手剥皮,像吃橘子,或者用刀切,像吃橙子。真正的吃法是上一刀、下一刀,然后用勺子转一圈就行了。
如何保存红心猕猴桃呢?他说,红心猕猴桃可以用塑料保鲜袋密封好(防脱水),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保存时间超过一个月以上。要食用,可以在保鲜袋中的猕猴桃里,放一两个苹果或香蕉,常温下5—10天催熟。同时,果子不要太软,软熟后的猕猴桃再放进冷藏室慢慢食用口味更佳。
怎么识别红心猕猴桃是否使用激素?他介绍:无激素的红心猕猴桃表皮金黄色,有激素的是绿色;无激素的表皮光滑,皮孔小,有激素的表皮粗糙,皮孔较大。
呼吁建设猕猴桃加工厂开发深度加工
走访中笔者了解到,目前村民最大的困难就是收购企业把一、二级好果子收走后,剩下的三级果感觉不好卖,只能放在家中待售或挑到市场上零卖。对此,金溪镇赵义详认为,猕猴桃分为三个等级主要是根据果子体积大小划分的,果子的大小只能给客人直观的视觉冲击效果,不会影响果品质量。因此,大家在采买猕猴桃时,也没必要完全考虑果子体大体小的问题。
据悉,黔江区正在实施10万亩优质猕猴桃发展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采取整村推进方式,打造全国优质猕猴桃出口基地。因此,果农们建议修建猕猴桃加工厂,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实行原料深加工,把猕猴桃生产成果汁、果干等成品,加快建立“农企”、“农超”对接合作机制,让产品走入重庆、武汉、成都等地大型企业和超市,建立“农企”、“农超”对接合作机制,让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