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现代农业发展:甘肃特色农产品香飘北京
2011-09-16 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4292
兰州笑悦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收购、生产、加工甘肃土特产品的企业,公司老板吴红涛、王红英夫妻俩从到农民家挨家挨户收购、在街头“摆摊”销售土特产起家。王红英深有感触地说:“山区农民不容易,栽种的红枣、枸杞、黄花菜,遇到风调雨顺年份丰收了,但农民单家独户找不到市场,卖不出去,变不成钱。”
“农户需要我们企业收购他们的土特产,企业需要土特产流通,但甘肃的市场有限,我们收购、加工的土特产需要在外省销售。”吴红涛告诉记者,为了在全国打开销路,他听说全国哪里有订货会、展销会、贸易洽谈会,他就赶往哪里。参加一次展销会,需要花费的展位费、宣传资料费、汽油费以及员工费用等,少则五六万元,多则十万多元。
“颇费周折展示展销农产品,有时能拿到订单,这算运气好。但糟糕的是,展出就那么几天,活动就结束了。”王红英抢着说:“现在好了,有政府关心我们,省农牧厅牵线搭桥,在北京展销不用花一分钱,还可以长期免费展销哩。”
省农牧厅在北京设立甘肃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馆,不像以往展销会上“昙花一现”就“消失”了,参展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此可以零费用长期展销。展销馆,成为我省探索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如何让农民增收致富的试验基地。
令岷县双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包甫忠兴奋的是,有着“百年”老字号的地方传统食品——岷县点心,搭上了“甘肃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馆”的“顺车”,首次在北京展销。“以前,通过亲戚、朋友带上10斤、20斤岷县点心到北京,大家都说好吃,但在北京市场上见不到岷县点心。我们企业规模小,要在北京打开市场、进入超市,前期的广告费、房租费、代理费等费用投入很大,企业吃不消。”
随着中秋节的来临,包甫忠在北京展销馆的岷县点心很受欢迎,一些单位、企业、公司纷纷要货,某公司一次要200多箱岷县点心。“现在我不担心这些点心卖不出去了,而是担心生产不出来。”据悉,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该公司新上马了每天生产6000斤的现代化流水生产线,代替了以前40名工人每天仅能生产2000斤的传统手工生产包装。
“我们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和消费者都得到实惠,由‘以产定销’变为‘以销定产’。”
记者在中国绿色食品总部基地看到,16个省区市的农产品精品荟萃于此。新疆的哈密瓜、宁夏的枸杞、黑龙江的大米、河南的小麦面粉等农产品,凸显各自特色。尤其是陕西馆,以古朴的土窑洞设计造型,以“山沟沟”、“蓝花花”十分“土气”的名字打造的小米、枣、织布床单等特色产品,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个绿色农产品的“航母”上,新开馆的“甘肃馆”别具特色,不同于一般省区市展馆的货架式、柜台式陈设,而是加入了敦煌飞天、黄河铁桥、羲皇故里等文化元素。“这里不仅仅是甘肃农产品展销的平台,更是甘肃地域、文化、政治、经济的一个窗口。要想让北京人来购买农产品,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甘肃。我们对甘肃的企业、厂家等供货商将及时付款,促进他们扩大生产。”负责甘肃馆经营的总经理谢三虎说。
曾经专做房地产生意的谢三虎,也是次“试水”农产品营销,投资500多万元,建立营业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甘肃馆”。他还准备再投资500万元,在北京市建立10个甘肃特色农产品直销专柜。同时,北京市教育局日前发文在1500所中小学周边设立绿色食品超市,以杜绝垃圾食品,“甘肃馆”的绿色农产品已中标入选。
据了解,国内不少省区市在外省设立农产品展销馆,政府都要投入不少资金,但营销情况不太理想。
“现在是市场经济,我们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政府不能像过去一样‘大包大揽’,而是要协调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企业找到免费展销的营销企业,让有资金实力、肯为农民办实事的企业老板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按照市场规律把农产品直接销售到终端市场,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和消费者都得到实惠。通过北京展销馆的市场需求,再反馈信息到农民,改变过去‘以产定销’为‘以销定产’。”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认为。
据悉,我省将通过“甘肃馆”这个平台,迈出长期固定展销一小步,带动生产加工及意识观念前进一大步,在首都市场探索营销“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从而相应调整生产结构,打出几种响亮品牌的特色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