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2011-08-03 点击数:4277
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经营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方法对传统农业的现代改造,核心是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实质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当前,陕西省安康市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城镇化提升的关键时期,联动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补齐农业短板,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一、发展现代农业刻不容缓
(一)从增加农民收入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历史必然性。“三农”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增收。“十一五”时期,我市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广大农民从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中得到了许多实惠,但由于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安康农业基础薄弱的基本市情仍未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仍然突出。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7%、96%。分析农民收入构成情况,财产性收入仅占2%,靠盘活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受到区位限制且来源渠道狭窄;转移性收入仅占9%,靠惠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安康市与全国、全省水平都一样且落实的已经比较到位;工资性收入占54%,眼下虽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随着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务质量要求的提高,部分年龄偏大且无技能的农民工必然出现“回流”现象,靠劳务输出增加工资性收入,输出规模不会有太大增长;家庭经营性收入占35%(其中产业占30%,二、三产业占5%),一产效益低、总量小但增收空间大。面对国家宏观政策走势,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目标,靠一家一户小规模的传统农业无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难以担当挖掘家庭经营增收潜力重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特色高效产业,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从实施移民搬迁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现实紧迫性。按照全省总体规划,未来十年安康市将要完成22万户88万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其中“十二五”末要完成11万户45万人,今年2.2万户8.8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已经启动,这既是安康跨越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也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浩大工程,同时也随之带来农村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布局,“人向哪里去”与“钱从哪里来”相伴而生、密不可分。怎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成为摆在各级面前的紧迫任务。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依靠龙头企业引领,发挥生产示范、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农业功能拓展等“五大功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才能确保农民不因搬迁而失业、不因转移而减收,真正让搬迁农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
(三)从发挥资源优势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实践可行性。发展现代农业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的过程,发达地区能够率先实现,落后地区也能有所作为,只是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技术路线各有千秋、发展水平高低差异。安康虽然经济总量还不大、农业基础条件差,但全市农业正在加速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拉近了市场距离,全市60万亩水田发展高效鲜活农产品正当其时。西部缺水,陕西缺水,而安康水资源极为丰富。水电开发项目的陆续建成,全市将形成30万亩优质水面,为发展水产养殖开辟了新的空间。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使60万亩左右河沟溪流丰富洁净的冷水资源发展大鲵特养变为现实。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稳步上扬的林果产品市场,为全市700多万亩宜林山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来了动力,安康的“青山绿水”将变成“金山银山”。富硒资源安康独特,主打富硒品牌,做强富硒产业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清醒认识农业资源新优势,因势利导,集中突破,安康发展现代农业前景广阔。
二、安康现代农业初具雏型
近年来,安康市对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有益尝试,面对土地零散实际,先从推进土地流转入手,继而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全面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总体处于探索路径、培育典型、示范引导的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截止2010年底,全市生猪出栏271万头,实现产值35亿元;设施蔬菜4万亩,蔬菜产量108万吨,实现产值18.8亿元;水产品总量1.8万吨,实现产值5.1亿元;茶园面积39万亩,茶叶产量8480吨,实现产值9.3亿元;优质魔芋示范基地10万亩,鲜芋总产32万吨,实现产值7.9亿元;烤烟、蚕桑、药材、果品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72家,其中11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单生产、产品收购、产品代销等方式,直接带动26.69万农户,户均增收3407元;阳晨牧业、秦东和明珠魔芋、巴山丝绢等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已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09个,入社社员3.5万户,带动农户6.2万户,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和11%。
(二)农业园区蓬勃兴起。安康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征决定了现代农业的立体性,分散零碎为主的土地分布决定了现代农业规模的限制性。随着土地流转的纵深推进,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地已经开始注重把创办农业园区作为农业要素聚集的新载体。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已建连片规模10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100余个,其中月河川道产业带上星罗棋布着大小51个园区,成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大平台,区域现代农业的孵化器。
(三)科技支撑有所增强。传统农业靠经验,现代农业靠科技。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基地建设上从品种改良入手,大力推广适用增效技术,生猪良种普及率达45%;产品加工上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入手,有针对性进行技术改造。茶叶通过引进加工机械,带动了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农村沼气“四大”服务体系,实现整市推进。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6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8万亩,国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3个,紫阳富硒茶、镇坪腊肉、宁陕香菇、白河木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证书,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四)典型示范亮点频现。现代农业是贯穿于农业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抓点示范、突破难点是其基本方法。在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倾斜扶持引导下,聚焦高效农业、水产养殖、特色林业三大优势产业的现代农业典型不断涌现。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历经多年不懈努力,不仅锻造出了“阳晨精神”,而且已成为陕西最大、西北一流、全国知名的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研发生产、生物质能源开发、生态农业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地址先后扩张为4处共占地544亩,拥有美国原种猪500头,基础母猪4080头,商品猪3.68万头,年产饲料20万吨,吸收周边地区养殖会员258户,总资产达2.5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利润1100万元,不仅代表着安康畜牧业现代化的水平,而且成为拉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投资主流,堪称安康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石泉明星社区,年出栏生猪5万头,彰显出我市规模化板块式现代农业模式极具生命力和复制性。陕西嘉晟实业有限公司,在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投资兴办1200多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已流转土地500亩,投资620万元,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4000m?;,钢骨架双层大棚23760 m?;,蔬菜分检中心800 m?;,即将建设蔬菜储藏保鲜中心,园区全面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600多万元,带地土地转出户户均增收过万元,成为工商资本反哺农业的践行者之一。安康汉水兄弟水产有限责任公司,由6位大学生创办,从发展名贵鱼类起步,又建设占地500亩的全市最大特种鱼繁殖基地,2010年发展网箱150口,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网箱400多口,安置返乡农民工20多名,年纯收入30多万元,今年繁育鱼苗可实现产值800余万元,昭示着大学生在现代农业中的生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