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2011-08-03 点击数:4422
今年上半年,全市各县区认真贯彻落实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着力构建立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明确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包抓的领导、地块、任务,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采取得力措施,扎实向前推进。上半年,全市新流转土地5.5万亩,夏粮总产33.18万吨、油菜籽产量9.74万吨,分别增长2.5%和4.4%;生猪存栏216.41万头,出栏136.66万头,分别增长12.56%和18.89%;茶叶产量6089吨、蔬菜产量41.44万吨,分别增长3%和12.6%;发展网箱2万口,大水面产鱼1000吨,大鲵特养3万尾;发放蚕种16万张,同比下降9万张;蚕茧产量7392吨,同比下降19.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90元,同比增长25%。月河川道现代农业示范带的方案制定、班子组建、政策调研等基础工作基本完成,即将启动实施。涉及7个村、1.5万亩土地,以富硒设施蔬菜、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的汉滨区阳晨现代农业示范园已于6月上旬开工建设,汉滨区兴盛土地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挂牌成立,标志现代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三、五措并举给力现代农业
“十二五”是安康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要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按照“规划引领、园区承载、政策驱动、市场主体”的基本路径,以亩均纯收入川坝10000元、浅丘5000元、中高山3000元以上为效益目标,着力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循环型立体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达到50%左右,筑牢农民增收的产业根基。
,高点起步抓规划。规划是前提,园区是载体。好中求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全域规划原则,结合县区实际,把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城镇社区“三区”一体规划,一步到位,有机衔接,协调一致,避免“三区”功能错乱、相互打架、重复建设,确保各个园区持续健康发展。就农业园区而言,也要按照水、电、路、园、沼一体化的要求,科学配套基础设施。针对不同区域,推广三种产业布局模式:一是浅丘川道“猪沼园”,咬定生猪产业,实行一业为主、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其中月河川道突出发展设施果蔬、苗木花卉现代产业;浅丘重点改造茶饮、蚕桑、烤烟、黄姜等传统产业。二是中高山因地制宜发展核桃、刺槐、木本药材等经济林,林下种植魔芋,衍生发展养蜂、食用菌产业,实现林、芋、蜂、菌联动发展,提高亩均综合效益。三是大水面突出发展名贵鱼网箱养殖,冷水资源主攻仿生态养殖大鲵。同时,注重农游结合,推广生态旅游农业模式,把各种观光休闲农业作为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农村经济新业态,使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益倍增。通过完善规划,迅速形成县县有园区、镇镇有园区的强劲态势。
第二,创新体制促流转。规模是前提,流转是手段。只有土地由分散到集中、由小块变大块,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进而才能迈进现代农业的门槛。关键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集中统一供地。基本办法是:以村为单位组建土地合作社,按照农业园区用地规划,事先由土地合作社从农户手中把土地流转过来,期间农民可继续耕种,企业一经落地,合作社即可交付土地,而不是由企业同千家万户打交道,也不是等到企业入驻后再来流转土地。采取这种办法,在土地的交付使用和流转费用的兑付上多了一道中间环节,因此要着重把好三道关口:一是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做好广大农民的宣传引导工作,决不能降低规范操作标准,手续要齐全、完备;二是推广实物地租制,依据三年常产和现实生产水平,协商确定实物基数,防止土地收益贬值;三是流转费用必须及时足额兑付给土地转出户,严禁转移挪用,侵占农民利益。
第三,扶强招大壮龙头。现代农业是企业行为,依靠分散农户无从谈起,依靠专业大户也难担当。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带。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三农”,依靠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完善领导挂联、部门帮扶、财政支持等机制,市上集中持续培育10个联结基地万亩以上、带动农户万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务工能人返乡创办农业企业,力争每年新发展一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牢牢抓住东部产业升级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优选一批技术雄厚、管理先进、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落户农业园区,支持本地现有企业与引进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重组、合作。积极引导大户伸头发展一批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发挥上连龙头下连农户的中介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有机结合、合理分工的自运行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一头抓种苗基地、一头抓市场营销,标准化生产环节可由合作组织返租经营,让广大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增收。
第四,资本运作配主体。现代农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吸引市场主体投资,需要政府倾力扶持。对涉农的土地整理、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陕南突破发展基金等项目资金,以县区为单位从项目编制、申报源头上实行捆绑整合,运用市场化手段和资本化运作模式,按照一定比例,一部分作为资本金配套给项目业主,主要用于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谁建设、谁得益;一部分配套给专业合作组织,可作为农民的原始股金参与企业利润分红,也可作为合作组织贷款担保放大基金。这样,既符合财政扶持资金投放政策,广大农民也能从中得到实惠,兼顾效益与公平的统一;又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一花引来百花开”的作用,利于形成工商企业、各类业主、金融机构多元化投入现代农业的格局。
第五,优化环境重服务。发展现代农业,关联农、工、商,涉及多行业,需要营造良好氛围,切实搞好服务,形成强大发展合力。一要大力培养企业家队伍。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多数是企业转型、半路出嫁,业主对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还较陌生。要周密制定企业家培训计划,每年精心组织一、二次现场观摩、外出学习等培训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比学赶帮,提升能力。同时抓好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专业农民,推动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二要加快建立县镇劳务市场。适应现代农业健康发展需要,通过劳务市场在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农业企业用工之间架起便捷、畅通的桥梁,发挥信息中介、价格协调、维权服务等作用,在稳定劳务价格、维护劳资双方利益的同时,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业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互利双赢。三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建立政策法规、品种技术、农产品及生产资料市场等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统一、定期向各类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发布及时、准确、实用的市场需求、价格涨跌、气象变化等信息。搭建农产品宣传推介平台,帮助企业巩固和扩大对外销售市场。四要优化发展环境。组织公众信誉度高的各界人士代表,定期对企业发展环境进行评估,建立督办、问责、追究、赔偿机制,用严明的纪律保证发展环境。对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有关注册、登记、核准、报批等手续均由县级有关部门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次性收费、一站式办结”工作机制,并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和贴息贷款,在生产用地、税费收缴等方面做到能免则免,确不能免的按下限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