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平: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 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发展先进文化
2011-08-01 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4215
四、实现民族复兴,要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党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满怀信心走向复兴的伟大旗帜,正在于我们党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一方面强调了发展的方法,这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一方面也强调了发展的效果,这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人民大众踊跃投身的实践,是人民大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在这种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才可能创造并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先进文化。
同理,只有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才可能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走向民族复兴。
五、实现民族复兴,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什么是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以为一是目标的自觉,自觉地服务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二是途径的自觉,自觉地在人民大众的实践中创造并让人民大众共享创造成果。什么是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以为一是自信于我们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自信于我们能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个“新的辉煌”,胡锦涛总书记认为是一种“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六、实现民族复兴,要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不仅在于我们是否有创造先进文化的人,而且在于我们能否塑造出人的文化先进性。
我们党90周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坚持追求先进文化并用先进文化推动事业进步。事实上,文化不是外在于人生的文化,先进文化的倡导既包括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也包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能否实现民族复兴,不是单看GDP而是要看综合国力,不是单看人的生产更要看生产的人——看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并由此透视到民族的素质和人格的品位。正是为着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胡锦涛总书记才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除使其与当代中国先进社会力量紧密结合外,还要提升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先进性。
七、实现民族复兴,要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要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此,我们要有发展先进文化的紧迫感,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我们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一个文明古国。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形成与民族复兴相对称的文化复兴,由此才能进而去谈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我们百年“强国梦”中为“文化强国”添上浓重的一笔。要成为文化强国,不仅要有强国的文化而且要切实通过文化去强国,要形成与文化强国相对称的文化力量。从文化建设的实际着眼,文化力量形成于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环节中。文化产品生产环节中的文化力量是文化生产力,具体而言,它包括创新力(原始创新、借鉴创新和集成创新)、集约力(产业化)、共生力(多样化)和拓展力(扩大再生产)。文化产品流通环节中的文化力量是文化传播力,具体而言,它包括保障力(基本保障)、共享力(均等服务)、弘扬力(价值张扬)和竞争力(科技进步)。文化产品消费环节中的文化力量是文化影响力,具体而言,它包括向心力(民族凝聚)、共处力(和平共处)、引导力(价值取向)和提升力(境界升华)。在我看来,总书记强调的“三加快”正是要求我们文化建设加快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并由此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此,我们要自觉自信、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要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作者为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