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转移成就合作双赢——深圳携手河源共谋科学发展
2011-07-11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4476
深圳、河源,同饮东江水。
深圳人均GDP国内城市排名,河源所辖5县均为广东省级特困县。
从1990年起,深圳开始对口帮扶河源。2008年,广东作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深圳与河源成为对口转移和承接城市。
在河源,八成以上的企业来自深圳,“研发在深圳、生产在河源”,河源不仅是深圳对口的“帮扶地”、更成为深圳拓展腹地的“落脚点”。
6月13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和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在深圳紧紧握手。陈建华对王荣说,与深圳“对接”的格局已在河源初现。王荣笑着把河源称为“合拍的合作伙伴”,他认为,携手河源既是帮扶、更是合作,既探索对口帮扶的新模式、更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与绿同行
赣南青山间的涓涓东江源,在河源龙川汇合、蜿蜒流向“珠三角”。
赣、粤约有4000万人口的饮用水取自东江,东江更是香港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
为了保护好东江,河源作出了牺牲、经得起GDP的诱惑。面对产业转移的机遇,河源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先后以“环保”的“高门槛”,将总投资400多亿元的350多个项目拦在了绿水青山“门外”。
因为有着“牺牲环境”的惨痛教训和至今都难以补偿的代价,河源的“高门槛”得到了深圳“绿色转移”的呼应。王荣说,对口帮扶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产业转移不是“垃圾转移”。
南玻集团进入河源东源县,个石英石开采的研讨课题就是“环保”、投资研发“无氟”工艺“护绿”;河源电厂从设计到投产,深圳能源集团都以“废水零排放”为硬指标,环保投入占总投资17.3%、几乎比国内平均水平翻番。废水处理复用、废气脱硫除尘、废渣综合利用,3个100%兑现了“不向东江排放一滴废水”的环保承诺。
投资100亿元的中兴通讯产研基地、投资9900万美元的南玻太阳能玻璃、投资60亿元的恒泰豪太阳能光伏电池、投资100亿元的东江商贸物流城……“绿色”的高科技、新产业纷纷从深圳走进河源,在深圳对口帮扶的6个产业转移园里,人们看不到一根烟囱。
河源与深圳与“绿”同行。至今,深圳向河源转移项目148个,但陈建华告诉王荣,河源的山还是那么绿、水还是那么清、天还是那么蓝。
优势互补
深圳,中国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现代化都市;河源,贫困县约占广东贫困县总数1/3、人均GDP仅为全省1/3、财政自给率约为1/3的欠发达城市。
但是,深圳面临土地、能源和水资源、人口、环境的“难以为继”,而河源土地为深圳的8倍、人口不过深圳的1/4、更被称为广东的天然“氧吧”和“水库”。
深圳与河源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
东江畔,中兴通讯正在规划占地200万平方米的生产研发培训基地、华南城集团开始搭建占地350万平方米的超大物流平台、占中国总储量1/4的“硅石之乡”给了南玻集团光伏玻璃资源支撑……
河源的好山好水,让四个“难以为继”束缚多年的深圳优势企业放开了手脚。
航嘉集团在河源建起国内最大的PC 电源生产基地,26.8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是深圳基地的4倍;在深圳租用1500平方米厂房的特灵通数码将生产线转移河源,自建1.5万平方米厂房、手机产量增长10倍;西可通信2004年从深圳转移河源、3次增资扩产,2010年的手机产值达50亿元、出口额连续5年位居河源之首。
借深圳产业转移之机,河源已形成深圳转移企业“领军”的产业体系和“深圳研发、河源生产”的合作格局。
好山好水,也吸引着深圳这个“资本洼地”向河源“溢出”。
恒泰豪公司投资太阳能光伏多晶硅片60亿元,完善河源新能源产业链;梓盛发集团投资60亿元,构筑“青山、绿水、温泉”生态旅游区……
陈建华说,河源的好山好水引来了深圳的大手笔。王荣说,在河源的好山好水中,深圳的科技、资金找到了发展的新天地。
- 上一篇:洮南做大农业产业“龙头”
- 下一篇:青岛、济南将加快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