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让绿色转移成就合作双赢——深圳携手河源共谋科学发展

2011-07-11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4477
对接
深圳的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深圳对“绿色转移”的呼应,让河源有了反“梯度承接”、甚至在某些领域与发达地区“同台竞技”的胆略和底气。
由西可通信、特灵通“领军”,河源集聚48家手机生产企业、年产手机5000万台、年产值达120亿元,成为广东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南玻光伏玻璃、恒泰豪光伏多晶硅片、中晶太阳能电池等,衔接起从资源、元件到封装、发电的产业链,河源成为广东三大光伏产业基地之一;华南城、巴登新城、梓盛发等则将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带进了河源……“对接”,让河源构筑起以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在河源,“对接”的不仅有项目、更有为产业转移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
尽管财政自给率仅为1/3,但河源仍然挤出1.4亿元资金,在广东率先为产业转移园配套建起标准的污水处理厂,“既服务转移企业、又保护自己的环境优势”;6月24日,河源投资1.43亿元引进的全国第二个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检中心正式启用,成为服务手机转移企业做大、做强的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2008年,占地10平方公里的“东江教育城”与产业转移园同步崛起。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源理工学校、河源技工学校等向企业“订单式”输送高素质技术工人。2010年,河源技工学校新开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专业录取了100多名新生;6月24日,西可通信在该校设立“校中厂”供学生实践,校长欧阳仕文说,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保证“双转移”的“对接点”。
合作双赢
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有人说,河源对深圳的产业转移格外“挑剔”。
大企业、大品牌、大投入……有人说,深圳对河源的产业转移格外“舍得”。
恰恰是这种“挑剔”和“舍得”,让河源和深圳实现了合作双赢。
一步跨进了“高”、“新”产业领域,一气形成了手机、光伏等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短短5年翻了两番,仅一个中兴通讯生产基地项目,就能让河源工业总产值再翻一番……深圳的“”转移,带来了河源经济的超常规跨越。
“中兴通讯到河源”让上下游企业接踵而至、“华南城”成了河源的“招商局”……“”转移的品牌效应,给了河源莫大的惊喜。
“挑剔”让河源的超常规跨越没有付出牺牲青山绿水的代价。王荣觉得,深圳应该学习河源的“挑剔”。
河源对产业转移感受最深的是“在家门口就业”。目前,河源的7个产业转移园就吸纳本土劳动力10.7万人,仅西可通信就录用了6500多名当地员工,顺发电子录用的100多名员工都来自东源县沙溪村的贫困户家庭。
深圳对产业转移感受最深的是“在新天地长大”。河源解开了束缚深圳企业“做大”的土地“死结”、降低了生产成本。西可通信在河源高新区占地16万平方米,总经理何荣特感慨,“16万平方米在深圳想也不敢想”;特灵通公司总经理助理龚艳军说,“用电、用水、用工都比深圳便宜”。
西可通信董事长何宁宁说,被4个“难以为继”束缚、在深圳难以“做大、做强”的企业在河源做大、做强,甚至成为行业的“龙头”。
王荣为此认为,深圳的“舍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