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011-07-04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4479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党创建时期的主要活动中心,党的一大、二大、四大都是在上海召开的。在隆重纪念我们党成立90周年的日子里,回眸党的90年辉煌历史,重温30多年来上海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满怀自豪,备感党的伟大,备感改革开放的正确,备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景光明。
(一)改革开放使上海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各个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奋力拼搏、迎难而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上海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化取向,重组盘活各种要素和资源,努力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筹资渠道,有序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从传统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变。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上海按照“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牢牢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国家战略,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新路,把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历史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基本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目前上海拥有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包括证券、外汇、期货、黄金、技术、人才等一批国家级要素市场和10多个区域性市场,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未计入外汇市场)交易总额突破380万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第三,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的定价中心之一。政府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二是城市功能实现从工商业城市向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转变。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全市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72.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6872.4亿元。上海现代化大都市的轮廓初步展现,国际海港、空港、信息港的枢纽地位初步确立,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2907万标准箱,货物吞吐量6.5亿吨,均居世界。截至2010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达452.6公里,跃居世界前列。三是经济结构基本实现从单一的、半封闭的模式向多元的、全方位开放的模式转变。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达到49%,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共同发展。上海关区进出口商品总额、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68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均占全国1/4。截至2010年底,上海直接利用外资累计到位金额突破1000亿美元,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5家,投资性公司213家,外资研发中心319家,74家“财富500强”企业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四是居民生活总体实现从温饱有余向富裕小康的转变。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90年的2183元和1665元提高到2010年的31838元和13746元。市区人均住房面积从1990年的6.6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7.5平方米。
上海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在困难中奋起、在开拓中前行的历史。我们始终坚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自觉把上海发展放在全国发展的大环境中来思考和谋划;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始终坚持高起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抓住重大机遇推动改革和发展;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做到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重视改善民生,使改革开放成果真正惠及群众;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始终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