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谈:加快构建“三网合一”的现代水网体系
2011-07-13 来源:《学习时报》 点击数:2368
今年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出发,首次用一号文件安排部署水利工作。水利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水是民生社稷、治国安邦之大事。
6月26日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在接受“践行中央一号文件”媒体采访团采访时说,“山东是全国个现代水利建设示范省。山东用1%的水资源养育了全国7%的人口、生产了8%的粮食、创造了10%的GDP。”
贾万志说,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发、水生态脆弱、管理手段滞后是山东的基本省情、水情,也是山东省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必须迈过的最大障碍。构建具有水资源调配网、防洪调度网和水系生态网“三网合一”的现代水网,是适应山东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然选择。推进南水北调、胶东调水、黄河标准化堤防、治淮东调南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河道治理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等六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实施配套工程建设,不断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水网,尽快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互济,蓄排结合、旱涝兼治,库河相连、城乡一体,统一调度、管理先进”的山东现代水网。围绕构建现代水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贾万志认为,构建水资源调配体系,这是提高山东省水资源调蓄配置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根本途径。在这方面,关键是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快建设“T”字调水大动脉。就山东而言,今明两年要分别完成胶东调水和南水北调主体建设任务,今年要力争完成70亿元的投资任务,同步推进各项配套任务建设,尽早实现长江水、黄河水与当地水的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二是努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目前山东省50%以上的农村自来水属单村供水,水量水质缺乏安全保障,今年的大旱就致使 169万人和41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努力推进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三是大力开展雨洪水资源利用。目前山东省除黄河外每年出境水量达76亿方,尽可能多地留住用好这些水,对缓解山东省水资源短缺矛盾作用巨大。
贾万志说,必须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前几年重点抓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但这些水库还没有经过洪水的考验,要始终关注各类水库的安全问题。在确保黄河安澜、水库保安全的同时,要转向中小河流治理,突出抓好河道堤岸加固、清淤疏浚和河口综合整治,治一条成一条,从根本上解决水灾害威胁。同时要抓好进一步治淮,以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防潮堤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山洪山体灾害防治。
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贾万志认为,目前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一个大问题是“最后一公里”,把加强灌排工程建设摆在农田水利的优先位置,不断扩大旱涝保收规模,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推进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总的要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抓手,逐步实现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
目前山东省年排放污水约30亿立方米,地下漏斗1.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3.3万平方公里,这既破坏生态又加剧水资源短缺。贾万志说,要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围绕保证调水水质安全,搞好南水北调、胶东调水等工程沿线水生态保护;按照“上游突出涵养水源,中游实行库河调蓄,下游建设生态湿地”要求,搞好生态河道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采补平衡,搞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围绕保证城乡饮水安全,搞好水源地保护。
全面准确及时监测采集分析整理各类水利信息,是科学治水的重要基础,也是山东省水利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贾万志说,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舍得花钱、舍得投入。要构建现代水利信息化体系。要进一步加大“金水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水利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扩大信息采集的覆盖面,不断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
水是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可以说无法离开、无法替代、无法增加、无法进口。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无外乎开源与节流两条路。如果说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多地开源,那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则是强调更好地节流,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两者缺一不可。贾万志指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核心是要把住三个关口:,把住用水总量关。这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要求,必须把用水总量控制在“三可”范围内,确保地下水采补平衡。同时,鼓励发展海水淡化项目。从目前的情况看,要控制好用水总量,关键是把取水许可制度落到实处,切实把水资源论证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和审批的前置条件。第二,把住用水效率关。按照定额内保公平、超定额讲效率的原则,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关键是要建立完善两个水价,一个是基本水价制度,对定额内用水实行基本水价,对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再一个是综合水价制度,对各类水资源实行统一供水价格,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同时,适时适度控制水价。第三,把住纳污容量关。引导中水回用、循环利用,实现达标排放,避免因过度排放加重污染,影响水质安全,导致可用水量减少。严格落实相关政策,使造成水体污染者付出真正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