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乐际:坚持统筹协调 建设“两型”社会
2011-05-17 来源:《求是》 点击数:4131
能源资源富集是陕西发展的优势之一。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市场需求的持续攀升,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陕西加快了能源资源集约开发的步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能源化工成为重要支柱产业。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3.61亿吨、占全国11.1%,石油产量2594万吨、占全国12.8%,天然气产量223.47亿立方米、占全国23.1%,煤矿平均回采率65%、石油采收率25%、原油和成品油管输率75%,能源化工业总产值、利税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5.8%和73.9%。
陕西的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陕北和渭北一带,这里既是生态脆弱区,也是革命老区和贫困人口集中区。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指示,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协调开发与保护、集约与节约、速度与效益、强省与富民等关系,加快破解局部环境约束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群众收入水平较低等难题,走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新路子。
在加快发展中促进转型。科学发展是解决陕西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立足省情实际,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推动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区域发展战略上,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和陕西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及时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深化为“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突出主体功能定位,加强横向协同联接,启动建设西咸新区、陕南循环经济聚集区,促进了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在资源开发模式上,按照“大资源、大布局、大转化、大产业”的方向,加快实施煤向电力、煤电向载能工业、煤油气盐向化工“三大转化”战略,按照就地转化50%的要求安排新建煤炭项目,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载体推进集聚集群,加快石油化工精细化发展,努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府谷庙沟门6×60万千瓦煤电一体化、北元化工100万吨聚氯乙烯、彬长180万吨煤制甲醇、杨庄河炼化等一批煤油转化综合利用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或投产,陕西能源化工产品结构单一、以生产销售原煤原油为主的格局正在逐步改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三次产业互动联动、能源与非能源相互支撑,做大做强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资源开发中保护环境。陕西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统筹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事关全省长远发展。我们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积极倡导节能环保理念,严把新建项目环境准入关,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着力推进节约节能,抓住建设全国低碳示范省契机,推进铜川等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加快韩城龙门、神木锦界、渭北生态农业区等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狠抓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十一五”关闭小煤矿120多处,关停小火电155万千瓦,淘汰落后产能5596万吨标准煤,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20.21%。着力加强治污减排,实施重点工程,综合治理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5年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厂94个、垃圾处理场90个,全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5.55%和12.18%。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长江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快资源开发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强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和防沙治沙,建园林式城镇,促进山水林、天地人相和谐。5年造林24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顺应沿岸区域发展需求,制定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决定利用5年时间、投资600多亿元,全面推进渭河防洪保安、生态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努力把渭河打造成横贯关中、造福三秦的生态长廊。目前,我们正在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为主题,举办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展示世界各国园林艺术之美,倡导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