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
2011-03-04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数:2773
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已成为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人们的现代意识,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在获得一个大的飞跃之后遇到了新的发展障碍,直接经济效益不容乐观,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促进效能也有所降低。如何找到新的发展思路,打破这种旅游发展的瓶颈,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就成为重要的命题摆在我们面前。
本文主要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建设实践为例,从民族地区旅游形象的定位、旅游空间布局的调整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三个方面入手,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思路进行新的探讨。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旅游形象定位——从单一的唯美的形象到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复合形象的提升
大九寨的旅游形象该如何定位呢?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的象征和旗帜,是对产品、品牌的提炼升华,抽象之后又形象、直白地表达出来,代表着一个旅游地的理念和奋斗目标,并通过理念识别、视觉识别、行为识别等管理系统来实现。它是旅游地对客源市场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和认知印象。旅游地形象定位受当地旅游资源条件制约,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基础,尤其是具有性、垄断性、排他性的旅游资源更是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根本。而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对旅游地的形象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地形象定位中,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进行优势比较时,其取舍原则就是资源的垄断性、性和排他性。若自然、人文资源两方面都有价值,舍去任何一方均有可能失去本应当具有的更大感召力,这时两方面都要兼顾。大九寨旅游区就属于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资源都有垄断性价值的景区,应加以全面分析和把握。
从自然条件来讲,大九寨拥有规模宏大、造型奇特的高寒岩溶地貌和湖泊峡谷风光——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九寨和其它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65—85% ,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黑颈鹤等。尤其是荣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桂冠的九寨沟和黄龙寺,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资源。
从其文化条件来讲,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大九寨文化的背景,多元文化的聚合则是大九寨文化的基本特征。据《松潘县志》记载,这一地区夏禹时属梁州西北境,商周时为氐羌民族的繁衍地,为古蜀国管领区;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此设湔氐县,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变迁,在唐代成为唐、蕃争夺的交点;元代忽必烈曾率十万大军进入松潘;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此翻雪山过草地,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大九寨是四种民族(汉、藏、回、羌)、四种建筑、四种服饰与四种生活习俗的聚合;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聚合;是雪域苯教与古羌“释比”文化的留存地,将有着悠久历史、深邃内涵,而在今天正在趋于消亡的远古藏、羌文化也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综上所述,大九寨的自然资源特征是峡谷湖泊风光和高寒草甸湿地的结合,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九寨是其绝美自然风光的标志,而大熊猫和黑颈鹤是其良好生态环境的见证。大九寨的文化资源特征是,几千年来氐、羌、藏、回、汉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融和而形成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聚合。
旅游形象定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地本身的原生形象,二是对游客的诱导形象。旅游形象定位应在深入分析旅游地的文化特征基础上,根据市场导向科学而合理地策划。从原生形象看,旅游形象是旅游地自然特征与文化特征的统一体。高原岩溶地貌和湖泊峡谷风光是大九寨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各民族历史及其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祥和、圣洁则是大九寨的文化灵魂。而大熊猫和黑颈鹤则是大九寨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标志,是绿色大九寨活的眼睛。从诱导形象看,就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进行设计才能取得成效。应充分利用人们对民族文化走廊的好奇,充分利用国内外游客对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和国宝大熊猫的认同以及对绿色与和谐世界的向往,把大九寨的旅游形象定位为——世界遗产与民族文化的走廊。
大九寨地区旅游空间布局的调整——实现点、轴、面的协同发展
旅游空间布局同旅游的形象定位与发展阶段是密切相关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旅游所呈现的特征会有所区别,其空间布局也有着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内在规律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其旅游空间布局逐渐将该旅游区的形象定位充分地展现出来。
由点到轴再到网络面的旅游空间布局调整。旅游理论认为旅游空间开发包括据点式、点轴式和网络式三种典型的开发模式。据点式开发模式,其内涵是优先开发某个或某几个城市、交通枢纽或资源富集地,优点是节省投资,缺点是带动作用小,适合阶段开发的早期阶段。点轴式开发模式,其内涵是优先开发交通线、海岸带或沿河地区构筑产业带,投资规模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都比较一般,是实现网络式开发的基础,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的过渡时期。网络式开发模式,其内涵是以交通网络为基础,全面开发,优点是带动作用大,缺点是需要大量投资适合开发的高级阶段。
据点式开发模式强调集中投资,突出重点,能够很快收到经济效益,特别适合于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建设初期的大九寨首先采用据点式开发模式,将人力、物力集中投入到旅游资源最富集的九寨沟、黄龙寺景点,实现了龙头景区的起飞。
据点式开发模式的致命弱点就是对区域发展和产业扩张的带动作用小,而且对区域旅游形象的展现局限大。为此,在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整体采取据点式开发模式的基础上,要辅以点轴式开发模式。其中的“点”是旅游景点,对区域旅游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轴”是在一定方向上连接若干不同级别的景点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资源和产业带。由于轴线及其附近地区已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且有较大发展潜力,可称为“开发轴带”或“发展轴线”。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开发过程中的空间结构构建,已取得较好效益。大九寨在保持九寨沟、黄龙风景区点的优势的同时进行了对黄河九曲湾、漳扎镇、甲蕃古城、牟尼沟景区和松潘古城等不同级别景点的建设,使景区的文化内涵大为丰富,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民族文化走廊”,创造出一个独特的“九寨模式”——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
点、轴的旅游空间布局调整大大促进了旅游景区和相关旅游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要搞的大旅游不是仅以财富论英雄,而应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追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民族地区人文社会的关怀。大九寨旅游区应当在点、轴的旅游空间布局调整的基础上,进行网络似的旅游空间开发,结合当地实际将旅游发展到村村寨寨,让旅游的利益惠及雪山草地深处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
旅游开发怎样才能让广大民众受益呢?笔者认为应加强大九寨区域旅游面的足够发展,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才培养。加强民族民俗文化的充分利用和深度开发,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民俗旅游、休闲旅游,搞民居接待,开发民族工艺,既要有民族文化景观实体的开发,更要注意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开发。让广大群众成为旅游业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收益者,甘孜州丹巴县的藏寨民居接待,云南丽江的古镇休闲旅游等都是大九寨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大九寨旅游区与其他旅游区域的调整。大九寨若单独开发旅游,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重复建设,降低旅游开发整体效益,或导致旅游区域之间旅游开发的无序竞争,两败俱伤,市场份额分散。所以应当加强大九寨旅游区与其他旅游区域的调整。
首先是大九寨旅游区站在西部的角度同东部旅游区域之间的调整。大九寨旅游区要利用绝美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民族风情,开发出系列性的与东部迥异的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旅游精品。
其次是大九寨旅游区同西部其他旅游区域的调整。大九寨旅游区要同西部其他旅游区域作好调整,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西北地区以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青藏铁路沿线与香格里拉区域以高原风光和藏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为特色,大九寨旅游区则以世界自然遗产,藏、羌、回、汉多民族文化的聚合以及大熊猫与黑颈鹤共栖地为突出特色。强调其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定位是实行各区域差异化战略,避免雷同和替代性竞争的重要保障。目前,西部区域性旅游合作尚未开展,西南和西北两大地区内部的旅游协调和合作也很少,建立区域性的旅游协商和协调组织,从而确定西部旅游整体发展战略,并开展区域性的联合促销活动是当务之急。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各功能要素的联动与协调
大九寨的目标定位是建设成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国际性的休闲渡假、会议旅游地。达到这个目标除了旅游区域的形象定位和旅游空间布局的调整之外,还应当进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使旅游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保证旅游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旅游要素分析。吃、住、行、游、购、娱这六大要素,在旅游产业结构中可分为两大类:吃、住、行、游是旅游业的基础要素,而购物、娱乐是旅游业的提高要素。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旅游业六大要素的消费结构中,游客仍将主要花费用在餐饮、住宿、交通、游览上,购物、娱乐所占比例与东部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反映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四川阿坝州旅游局对2003年来大九寨游客的消费构成统计分析,入境游客的消费构成中,吃、住、行、游需求弹性低的四大要素占消费总量的69%,超过了2/3。其中长途交通的支出占31%,明显偏高,表明大九寨国际旅游门槛太高。而娱乐仅占7%,购物仅占11.3%,其它服务(如电信、保险等)仅占9%,这些需求弹性高的部门在游客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太小,明显反映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应加快娱乐业和旅游商品业的发展,其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已迫在眉睫。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旅游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目前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产业结构布局,主要考虑的是观光旅游需求,产业的供给体系很不完善,结构普遍失衡。除了娱乐业和旅游商品业发展不足之外还有其他问题,旅游接待设施与旅游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旅游交通运力不足,区域内公路特别是通往旅游区的公路等级较低;民航机型小,机场吞吐量小;餐饮业量大、面广、质低,缺乏有特色和文化品味的产品。因此,只有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推进大九寨国际旅游区进一步发展。
酒店业: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品体系。严格控制饭店过热的热点旅游城镇如川主寺镇、彰扎镇等新上饭店项目,侧重对后起地区旅游干线(如达古冰川、若尔盖—红原大草原等地)进行配套完善,支持这些地区新建、扩建、改建一批适合国际、国内游客需求的旅游饭店。提供多样化的供给,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形成行政宾馆、会议宾馆、观光宾馆、度假饭店、度假公寓、青年旅馆、汽车旅馆、产权式酒店等一系列的产品体系。尤其鼓励对九环线上已建成的部分观光饭店进行必要的功能调整,以满足专门层面旅游者的需求。
交通运输业:降低门槛,加强服务,灵活机制。交通运输业应确保畅通安全,进一步提高驾导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严格控制物价,在交通费用的支付上不能让游客感到明显的经济压力。
餐饮业:挖掘文化特色,突出规模效应。加强对餐饮产品的文化包装,在餐饮产品开发中,重点挖掘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使之对餐饮产品实施全方位包装,增加餐饮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在松潘古城应形成餐饮企业集群,挖掘地方名小吃,开发藏、羌民族饮食中的精品,如糌粑、青稞饼、咂酒、酥油茶、牦牛肉、洋芋糍巴等等。
旅游商品:搞好旅游纪念商品的开发与经营。应学习国际上开发旅游纪念商品的有益经验,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产品设计、开发、销售,尽快形成规模效益。改变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状况,形成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集群。改进旅游商品的包装,力争在短期内扭转旅游商品外观设计缺乏民族特色的状况。形成科研、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的体制。通过政策引导和民营企业的大规模介入,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和完善的营销体系。并对购物点实行定点经营和严格管理。
娱乐业:大九寨地区藏、羌民族的锅庄、对歌等都是参与娱乐性强且健康丰富的活动,应加入情景体验,其活动形式应从宾馆和表演厅中调整到藏、羌村寨的生活文化背景中,让广大游客真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特质。
旅行社:旅行社在组织旅游产品时,应注意高知名度景点与次知名度景点的搭配并加强对游客的合理调控和分流,以免旅游旺季时九寨、黄龙等景点过分拥挤,而其他景点却客源不足。同时旅行社应提高旅行社网络服务水平,尽快使旅行社与电子商务全面结合。引进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出发,提供更多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并加强对国际市场的拓展。
综上所述,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建设首先是根据资源特征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形象定位,然后针对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由点到轴再到网络面的旅游空间布局调整和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大九寨旅游区能将自己的旅游形象凸现出来,实现区域旅游的纵深发展和对当地民众的社会关怀,以逐步实现其区域旅游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做法能够突破旅游业在新的发展阶段遇到的新障碍,能够直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此经验则可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与思路。
- 上一篇:多方保障“驴行”安全
- 下一篇:主持规划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