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泉州 玩的就是穿越

2011-02-22 来源:风尚周报 点击数:2392

 

历史记住它,是因为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和亚历山大齐名的世界大港。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让你流连于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遗迹,但同时保有了闽越古文化。原来,福建经济大市并非厦门,而是泉州,泉州人有钱,但心态很低调;国内报得出名的户外品牌,大多扎堆在泉州。这真是一个让人感觉“穿越”的地方。
老房子旧馆驿
  出发之前,你一定要学会“厝”这个字。在闽南语里,“厝”的使用率不低,意思是“老房子”。泉州的古厝大多是砖红色,闽南民居标签化的典型肤色。“古厝”和“洋房”其实真是泉州值得游客玩味的两种视觉。就拿西街为例,西头的开元寺就算是最早的古厝吧,然后直接过渡到中段的明清古厝,越到东段,东南亚的华侨风格越凸显,开始有了骑楼和柱廊。华侨新村是泉州在建国后为归国华侨专门划定的一块别墅区,纵横有序,现在有些楼房改成咖啡店,这是泉州新锐的慢生活。
  我找到的古厝旅馆在西街上,旧馆驿巷曾是泉州清源驿的所在地,通往京城的信使在这里打尖住店、更换马匹;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巷子里出了龚显鹤、王海文两位京官,平日里车马当道。龚家在泉州是出了名的书香门第,女诗人舒婷(龚佩瑜)就是龚家的后人。后来,我在客栈口不起眼的“西街书店”里翻到她的《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写的便是泉州城内的旧馆驿。
  我又该暗自庆幸了。除了发黄的字画,舒婷记忆里的泉州老厝和老时光,今天都还健在。略微的差别是,客栈虽然挂着旧馆驿的名字,毕不是原版的龚宅,但两套古厝只隔着三两步,尤其当我从房间小窗望出去时,龚宅叠嶂的红砖墙伸手可及,“旧馆”和“新驿”寓居着两个时代的生活性情,都关乎闽南悠缓、从容的雅致生活。相比昏暗的房间,更多时候,我们几个会凑在天井旁边的木桌上,吃泉州地道的绿豆饼、元宵圆,就着卤肉咂几口大红袍,可以一直从日薄西山聊到东方鱼白。
海上丝路起点
  北宋时,另一个半球的亚历山大港,船队看到的是尚未毁于地震、高135 米的灯塔;而在东方的泉州,迎接水手的是满城艳红的刺桐花。对商船而言,花形如烈火的刺桐花,和高挑的灯塔一样温暖人心。
  今天,如果要在泉州城里寻找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应该去看一看的,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当地人习惯简称海交馆)里的一艘古船模型。那是一艘船头绘有炯炯双目的元代泉州古船,要知道中国的海事传统其实源自福建,春秋时吴王夫差在福州附近建造船厂,并把所造之船命名为“福船”,船首就描有“龙的双眼”,直视前进的方向。到了公元1291 年马可· 波罗受元太祖忽必烈邀请、护送阔阔真公主从泉州港出发远嫁波斯时所乘坐的“阔阔真公主号”,就是产自泉州的福船。
勤劳的惠安女
  “崇武古城东边的大岞村,和北边隔海相望的小岞一样,是汉族中颇为奇妙的一支——惠安女的聚居地。关注惠安女,肚皮和肚脐成为着眼点。惠安女神秘的露脐装仅仅意味着性感?“闽南话里的‘肚脐’发音Bazai,和‘发财’很像,露着象征着招财”。不仅露肚脐神秘,惠安女的婚俗同样神秘,古代习俗不允许新郎和新娘在新婚年生活在一起,只有怀上个孩子之后才能搬到一起。
  阿梅是大岞村客栈的老板娘。客栈三楼,并不太大的空间里,她精心布置了一间传统惠安女风情的小屋:红色喜庆的雕花木床,是阿梅的婆婆出嫁时的婚床,上面还摆着三只惠安女随身带的黄箩筐;一旁衣架上缀着的花衫、袖口、绣花立领、五彩腰带和团花饰,是各个年代在惠安流行的衣饰,满眼霓裳流云。她说,惠安女爱美,不少惠安女的衣柜里存着上百条头巾,而且流行风一直在变,有段时间流行红头巾,整个村子一片红,现在流行蓝头巾,齐刷刷的满村蔚蓝。
  不过现在的80 后惠安女,很少穿传统服装上街了。阿梅带我逛鱼摊,惠安女服饰店、银饰店、天后宫和六老爷庙,然后踩着石板路上山,走进大岞的深处。惠安是国内的“石雕之乡”,大岞的老宅大多石造,是远近闻名的“石头村”。“花花绿绿”的阿梅,和仍然看得见昔日刀耕斧凿痕迹的石头村,形成奇妙的视觉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