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县的科学发展之路——魏县三年大变样纪实
“魏县是千年古县、华夏魏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我们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挖掘、来开发,加大了对魏文化、龙文化、梨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研究,注重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建英说。
为此,该县成立了“魏文化研究会”,出版了《魏文化研究》专刊,印制了《话说魏州》图书,拍摄完成了《话说魏州》专题片,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梨乡水城杯”书法大赛和龙舟邀请赛,建成了以弘扬魏文化为主题的礼贤台墨池、神龟驮城文化公园、魏祠博物馆等一大批景观标志性建筑,魏文化研究空前活跃。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稳定的“幸福之城”
“为打造一个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我们在不断完善严打长效机制,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和谐的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幸福之城’。”齐景海说。
“在发展民生事业上,一方面,我们按照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让人民吃放心食物、喝放心水,共享碧水蓝天。另一方面,按照民本理念,切实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把学校、医院、道路、公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暖、供气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来抓,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陪同记者采访的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杜章玉说。
为破解拆迁难题,他们按照“拆迁群众不失居、失地农民不失益、失地农民不失业”的原则,最大限度照顾拆迁户的利益。正是因为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开展三年大变样以来,该县已累计拆迁100多万平方米,动迁坟头3000多个、迁移线杆1000多根,却没有一户不配合拆迁,没有一户因拆迁而上访。
“在加快推进梨乡水城 魏都建设的同时,我们以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目前,全县已开工建设新民居示范村(社区)46个,建成新民居4880户,在建新民居5386户。许多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魏县人,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县委副书记侯有民如是说。
据了解,该县地上水系灌溉面积达到64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0%,在2009年,全国遭遇50年一遇大旱的情况下,该县地上水灌溉面积达到116万亩次,节约灌溉资金6000万元。地下水位由新中国成立后至2007年每年下降80厘米,变为2009年上升2.6米。全年空气质量在二级以上的天数增加到360天。同时,围绕打造冀东南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中心等目标,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的软硬件建设,该县的各项民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
如今的魏县,摇身摆脱了过去“车子跳,县城到”窘况,一个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36万、路网交错四通八达的冀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已初具规模,一个“碧水绕龙城、城在梨园中”的梨乡水城——魏都展现在世人面前。而更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他们已经找到一条合县情、顺民意、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这必将使魏县走向更为精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