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刘云山: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改革创新 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第一次中老两党理论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2010-11-17 来源:《求是》 点击数:4515
      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现代化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深入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我们依据这条基本路线,制定和实施了分“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我们充分认识并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千方百计发展自己,尽管也不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在科学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刻总结国内外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要务,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重大关系的统筹,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的实践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必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把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必须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任务,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人民开始了一场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革命。我们着眼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首先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逐步把改革重点推向城市,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我们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今天的历史性巨变从根本上讲是靠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们将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将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协调推进。我们将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认真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现代化是涵盖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我们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过30多年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推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形成,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彼此联系又有各自发展规律,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我们继续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目标来把握,作为统一的工作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