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面临盈利模式调整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时间:2010-9-27 11:43:50
华谊兄弟面临盈利模式调整
■记者观察■见习记者 李晓红
近日,华谊兄弟陷入了“人事大地震”。据媒体报道,周迅已确定不再与华谊续约,黄晓明、李冰冰正在就新合约细节与华谊协商,随后又爆出最早加盟华谊电视剧事业部的一批制作人合同也将到期,或将集体出走。
“明星是一种无形资产。”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表示,一线明星的出走对公司将造成影响。大牌明星具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人才资源的流失影响公司影视剧业务的营收和利润。
华谊兄弟作为A股市场家娱乐公司,上市以来一直受到各界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公司最大的亮点并不是公司的业绩,而是公司中一个个光鲜无比的明星大腕。一些股民表示,自己是冲着公司的“明星效应”去购买公司股票的。但华谊兄弟2010年半年报的成绩也并不令人欣喜,甚至有些“难看”。1月—6月华谊兄弟各项财务指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营业收入2.02亿元,同比下降22.29%。
陈少峰认为,半年报的业绩不好看与影视业本身的档期有关,上半年主要是春节档。这也说明华谊在业务结构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比较偏重电影收入,但电影的季节性比较强,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将来的业务模式需要进行调整,增加一些诸如艺人经纪、电视剧、影院等,平衡现在这种季节性特别强的状况,保证每个季度都能够实现稳定的业务收入。
“华谊兄弟的盈利模式有点单一,公司集中在影视制作,而国内其他几个电影企业,都拥有院线、影院资产。”一位圈内人告诉记者,由于中国电影市场两极分化、票房都集中在少量大片中,且每部电影票房又有波动,华谊兄弟的业务模式,将难以避免这种波动带来的风险。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华谊兄弟过山车的表现,与其对影视业务的依赖有关,而在影视业务中,对导演的依赖也过于明显,特别是对冯小刚团队过于依赖。
不过,据记者了解,华谊为了降低电影档期对业绩的影响,开始逐步降低电影在影视业的比重,根据2006年—2010年的业务收入构成,电影业务收入比重从2006年的49.5%下降到2010年上半年的29.8%,电视剧业务从19.4%增加到40.2%。
华谊在管理体制上采取各个工作室自负盈亏,工作室的大经纪人必须对公司负责,对收益负责,对投入产出以及增效负责,并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制度。目前最早加盟华谊电视剧事业部的三个工作室中仅存两家——天意影视和张纪中工作室,其负责人吴毅和张纪中的合约已经到期;随后加盟的李波工作室负责人李波合同也将到期。
目前,华谊兄弟在现实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实性,面临诸如对明星、名导个人的依赖,院线建设的短板等不利因素,华谊兄弟是否具备创业板要求的高成长性,还有待市场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