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让人记住"乡愁"的新家


金维刚(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

王俊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

夏光(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李鹏(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2014年是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关键起步期。为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更好地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10月8日,国家相关机构举行了首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加强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已经成为必然。为此,南方日报对话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王俊寿、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李鹏、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四位专家,"会诊"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和需解决的困境。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
        南方日报:城镇化包含方方面面的内涵与要求,"以人为本"在最近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中被频繁提到,您怎么看?
        金维刚: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特别是三中全会里面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三个一亿人的问题,第一个一亿人是促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二个一亿人是改造约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第三个一亿人是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在中央国务院新发的新型城镇化规划里面也强调要有序推进农业人口的市民化。
        因此我认为,促进农民融入城市,一个总体的思路是要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的标准机制。总体的目标是整个政策导向要以促进城镇化为目标,而在公平目标方面要让进城农民享受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再就是要拓宽农民工的发展空间,不仅仅是让他在城市就业打工挣钱,而且还要有他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包括创业和子女教育的问题都要重点解决。
        王俊寿:城镇化建设要做到以人为本。过去有人评价"中国的城市像欧美,中国的农村像非洲",就是指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分工,因此新型城镇化不是解决盖房盖楼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公共服务等问题,要实现少有所教,青年有工作,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在社会事业层面上,包括教育和养老福利,农村和城市差距很大,最大的就是与我们自身联系最为密切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什么北京的医院人多得都要爆炸,而地方医院冷冷清清吃不饱,这就显示了医疗资源的不均衡性。因此我觉得我们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以人为本。
        南方日报:农民工是城镇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但也面临非常多的问题,比如无法真正融合进城市,这个需要如何解决?
        金维刚:中国城镇化的核心就是农民工的城镇化。目前中国已经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国家发展的战略,新型城镇化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城镇化呈现出"半截子"的现象。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城镇化率在2010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46.6%,但是如果从户籍的角度来看,中国当时的城镇户籍占总人口的33%,也就是说有13.6%的人员虽然在城镇,被称为常住人口,但还是农业户口。在2011年的时候,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27%,而根据调查,在城镇居住的18岁以上人口中将近20%的人属于农业人口。
        目前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增长到53.7%,但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也只有36%,还相差十多个百分点。农民工的半城镇化在数据统计上也很容易看得出来。去年全国农民工的总量是2.69亿,外出农民工1.66亿,本地农民工是1.03亿,即在当地乡镇农村企业就业。这些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呈现一种半城镇化的状态,农民工这三个字本身拆开来,前面的农民反映的是社会身份,户籍身份,后面的工是他的一种职业身份,所以他是一只脚踏在城里,另一只脚还在农村。因此推进城镇化就必须要促进农民工从半城镇化向真正实现城镇化这个方向转变,从农民变成市民,全面融入城镇社会。
        新型城镇化要"道法自然"
        南方日报:环境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很多年,现在也提出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环境,那如何在新型城镇化中建立环境保护的新模式?
        王俊寿:在以人为本的前提要求下,我们要实现"道法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镇化真正的内涵。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再也不能像以前或者现在一样,赚了大钱但是躺在医院,喝着不健康的水,吃着有毒的食品。
        可以用两句诗来说城镇化过程中要解决的乡愁问题:"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我们真正的城镇化是要使新型农民新型市民都能找到自己的家园。城镇化是解决公共福利公共待遇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够千城一面,我们还要保持富饶美丽,而且文化传承也非常重要。
        夏光: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进一步提出来,要改进社会治理,提高效率,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些形势表明我们环保治理的方式需要进一步的改革,由过渡的治理逐渐向社会治理的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就是环境保护要走"群众路线"。
        环保的社会治理也不同于一般的公众参与,因为一般的公众参与比较强调次要性,但是环保的社会治理强调社会公众力量的主体性质。从原理上来讲,加强社会保护的社会治理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现在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健康或者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本身,更不用说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个源于环境管制成本的递增。我们知道政府的规模和力量能力是有限的,各种社会上的企业数量日益增多,环保监督力量还是原来那么多,不可能做到那么到位。
        我们过去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的治理模式,总体上可以把它称为一种政府直控型的环境治理模式。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增大,单靠政府力量不够了,我们需要一种把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结合进来的新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型环境治理模式,我们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设计政策改进。第一是建设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体系。第二建立社会的权利和利益体系,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创造条件使社会力量能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这其中包括要扩展社会力量在环保中的权利,比如说知情权、监督权、索赔权、参政权等。还要监督政府的工作,让政府有所作为。要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维护我们的环境权益等。
        新型城镇化融资"双轮驱动"
        南方日报:城镇化必定带来大量的建设需求,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在融资方面将有何创新?
        王俊寿: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是市长在说话,现在强调的是市场来说话,因此我们要解决融资问题,就要"双轮驱动",要推动政府意图和群众期盼的知行合一,要实现财政资金和商业资金的无缝对接。
        我们现在的融资过程当中,银行要挑肥拣瘦,财政资金这些年只靠卖房子卖地来解决可支配的财政收入,那我们要怎么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怎么样来实现公私合一,这里边我觉得PPP模式(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是比较符合的。这也是未来我们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非常主流的一种模式。政府组织、民营企业要一块儿推动,这样一来,还可能会实现对城镇化建设的跨行业的推动。
        李鹏:城镇化过程中要提供的公共服务很多,包括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去年国务院出台的96号文件,就是政府购买公共福利指导意见,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也要扩大政府购买的范畴和力度,非基本的更要扩大,扩大以后在机制上就要政府和市场结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大胆提出我们要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但这是不够的,未来还要做到三点,一是必须拿出清单;第二个事业单位要去行政化;第三个要扩大领域,包括公共服务,真正向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