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鉴新加坡经验加快象州发展的思考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为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经过40多年时间的发展,从一个国内资源缺乏、市场有限的岛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和亚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新加坡走向现代化过程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很多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结合象州实际谈谈如何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举措,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树立强烈忧患意识 增强加快发展紧迫感
  新加坡能够在危难中崛起,在成功中居安思危,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首先源于新加坡国民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生存意识。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忧患意识,既是一种现实要求,一种责任自觉,更是一种政治境界。近年来,象州县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对加快发展的期盼,仍然存在速度不快、后劲不足、动力不强、结构不优等问题。影响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中梗阻现象在一些部门仍然突出,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我们一些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破解难题的办法不多,与跨越发展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跳出象州看象州”、“放眼全国看象州”,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争先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发展。
  突出工业主导地位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新加坡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战略,由起步之初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到技术密集型的半导体制造业,再由资本密集型的晶园制造业到知识密集型的生物医药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产业导向明晰,定位准确,这是新加坡工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象州县大力发展工业,已初步形成以钡盐化工、制糖及综合利用、茧丝绸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以金属冶炼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造纸业、建材业等五大支柱产业的工业格局。但工业发展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工业产业链不长、科技含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一个时期,要强力推进“工业富县”发展战略,围绕“做优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目标,加快实施工业企业成长计划,大力培育“3个10亿元”主导产业群,积极谋划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发展后劲足的大项目,全面推进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着力推进资源优势向工业经济优势转化,以推动县域工业快速持续发展。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加坡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经验在于科学处理好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的关系,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城市发展的方向,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机衔接、协同发展的整体效应。对照新加坡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及经验,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全力打造“人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园中”的现代生态型桂中城镇。围绕这一定位,抓紧做好总体规划和分类规划的编制工作。加速发展城镇商贸流通业,拉动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商贸流通、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环境就是竞争力、就是发展后劲。新加坡政府扬长避短,以高效率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和健全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资金的投入,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象州不沿海不沿边,要加快发展,必须很好地借鉴这一经验,加强环境建设,大力优化投资环境,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打造开放型经济增长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优化资源配置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新加坡裕廊岛化工工业园通过政府干预、市场运作,构建了垂直一体化的工业结构,形成上下游产品链、资源再利用、多种衍生产品的生态循环型经济。象州要借鉴这一成功经验,依托资源特色优势,围绕制糖业、桑蚕业、钡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建设产业再利用再循环项目,逐步构建循环型“绿色生态象州”。通过建立适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返回上一级

栏目寄语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弘扬县域单位的开拓进取精神、树立县域优秀领导人物形象、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和谐发展,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经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与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共同组织编撰《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时政庆典特刊。 县域经济在线网自7月20日起,隆重推出“县(市)委书记”专栏,全面报道入选特刊的百名县(市)委书记的先进业绩、系统宣传入选县市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就。

编委会名单
张全景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欧阳淞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田鹤年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
李 昌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
龚心瀚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原 焘  中共中央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
郝盛琦  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
宋奎兰  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陈 林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陈 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翟殿玉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副主席
武志国  中共中央党校《党政干部文摘》副社长
郭晓军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调研处处长
刘 文  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处长
魏光朗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政策》总编辑
翟炳恺  全国人大办公厅信访局原局长
刘 吉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
张伟超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
宋树友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农业部原副部长
米建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解思忠   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张锐源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
王胜利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司长
金思宇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处处长
陈拂晓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原局长
精装珍藏版



《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

珍藏版

谨以此书特别敬献给: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推动和促进中国经济步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开拓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县域基层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