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产业生态化转型之路,建设生态经济特色县
广东省龙门县委书记 许志晖
龙门县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北部,总人口33万人,总面积2295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1个街道、1个民族乡、1个旅游管理区。
龙门是民间艺术的故土。以龙门农民画和蓝田瑶族风情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和乡土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农民画艺术)之乡”和“中国现代民间艺术之乡”。
龙门是资源丰富的沃土。盛产柑桔,是的“中国年桔之乡”和“中国柑桔产业二十强县”;石灰石、铅锌矿等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地热地质条件好,县域东北向西南绵延温泉带总长度达50多公里,属于广东省内温泉密集区。
龙门是绿色生态的净土。森林覆盖率75.2%,其中南昆山森林覆盖率达98.2%,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全县有林面积14.9万公顷,是全国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
龙门是休闲度假的乐土。“森林度假、温泉养生”的胜地,拥有国家4A级景区3个,先后获得“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旅游特色县”和“中国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
目前,全县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探索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找准可持续发展新定位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未来县域竞争不单纯是规模之争,而更注重区域的功能;不单纯是总量之争,而更加注重特色和人均水平。龙门地处山区,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5%。尽管区位条件较好,靠近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但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地理条件对城镇化和交通建设的制约,龙门的区位优势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如果龙门以珠三角模式的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拉动力量,就要付出更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在历届县委、县政府作出积极探索的基础上,200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人本兴县、生态立县、旅游旺县、工业富县、农业稳县”战略,牢固树立“不比总量比人均,不比规模比特色、比功能”的发展理念,全力建设珠三角生态花园,力争与周边发达地区形成互补。
因此,龙门发展的功能定位是:打造珠三角生态花园。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龙门的生态环境质量要始终在珠三角地区保持优势;二是在生态型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在珠三角地区形成竞争优势。
我们的思路和目标是,按照惠州市委、市政府为我县定位:建设“生态经济特色县”的目标,致力于“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强化功能、形成特色”,通过抓好生态型产业的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龙门的区域功能特色更加鲜明,增强吸引力;使龙门独特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形成产业竞争力,从而探索出一条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探索产业生态化转型新途径
按照“在产业结构调整时,优先发展生态产业;在公共设施建设上,优先安排环保设施;在新上投资项目上,优先考虑环境影响”的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发展,把发展的产业向生态型转化,使生态型产业发展水平保持竞争力。
一是抓好工业生态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资源型工业尤其是水泥产业向生态化产业转型,实现水泥产业向生态型工业的快速过度。同时,坚持全县只建一个工业园区,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双转移”战略部署,加快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在招商引资中,把环保评估作为审批、核准新上项目的前置条件,重点上新型生态工业项目,统筹好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关系。
二是发展特色农业。依托龙门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重点加强优质米、龙门年桔、胡须鸡、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规范化生产经营和管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减少农业活动中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农业健康发展,把龙门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
三是发展旅游优势产业。引进精品旅游项目,规范温泉和森林项目开发,着力抓好现有项目的大深度开发,温泉项目要将单纯的养生保健与休闲娱乐相结合,进一步扩大“森林度假、温泉养生”品牌影响力。同时,加强市场化运作,整合环南昆山一带800多平方公里的资源环境要素,高起点统一规划,以突出区域性主体功能为基础,合理布局旅游产品,将这一区域建设成为
四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围绕创建“中国特色文化之乡”,依托农民画和瑶族风情两大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一条具有龙门特色的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产业带。围绕龙门特色产业发展(包括特色文化产业),办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通过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吸聚文化艺术人才,助推特色文化产业升级,带动龙门服务业实现新的飞跃,使区域生态型产业特色更加鲜明。
三、创造科学发展新业绩
我们把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在新形势下新起点上推动龙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契机,牢牢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重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创造科学发展的新业绩。
一是围绕加快发展,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程。今年,我县共安排广河高速公路、县城防洪工程二期、益力矿泉水等29项重点项目;水土流失治理及小流域整治、农村饮水工程、村村通公路等15项民心工程;县医疗保健中心、富力温泉、江山无界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等25项重点预备项目。其中,重点项目总投资106.8亿元,涵盖交通、水利、城建、工业、旅游、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保持强劲的发展后劲。2009年上半年,全县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新签利用合同外资、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市首位。其中,完成GDP20.9亿元,增长12.5%。
二是围绕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2007年以来,共关停10条落后产能生产线,淘汰立窑产能99.8万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657.92吨。同时,在“三大水泥”企业中推广余热发电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此外,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规划建设了一个规模为2万m/d的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也在加紧建设当中。
三是围绕和谐发展,大力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按照群众得实惠的要求,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特别是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惠民之州”建设的各项举措,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仅2008年投入民生资金就达4.5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8%,促进了民生的有效改善。
四是围绕服务发展,大力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乡镇区场(街道)党政一把手和县直单位正职(领导班子)责任考核评价办法,从服务发展、服务和谐、服务民生、服务基层、服务创新5个方面25项内容对县直单位正职(领导班子)进行定量考核,构建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着力引导干部把精力和心思投入到谋科学发展、抓科学发展上来。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弘扬县域单位的开拓进取精神、树立县域优秀领导人物形象、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和谐发展,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经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与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共同组织编撰《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时政庆典特刊。 县域经济在线网自7月20日起,隆重推出“县(市)委书记”专栏,全面报道入选特刊的百名县(市)委书记的先进业绩、系统宣传入选县市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就。
欧阳淞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田鹤年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
李 昌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
龚心瀚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原 焘 中共中央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
郝盛琦 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
宋奎兰 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陈 林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陈 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翟殿玉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副主席
武志国 中共中央党校《党政干部文摘》副社长
郭晓军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调研处处长
刘 文 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处长
魏光朗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政策》总编辑
翟炳恺 全国人大办公厅信访局原局长
刘 吉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
张伟超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
宋树友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农业部原副部长
米建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解思忠 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张锐源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
王胜利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司长
金思宇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处处长
陈拂晓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原局长
《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
珍藏版
谨以此书特别敬献给: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推动和促进中国经济步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开拓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县域基层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