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他在科尔沁大地写下两个字——崛 起
内蒙科尔沁区委书记 严洪波
没有人数过,从区长到书记,6年他多了几道皱纹、多少根白发;没有人知道,工业发展从自治区第十几名到第四名,他辗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耗费了多少心神。科尔沁区80万群众看到的是,他瘦了,体重掉了20多斤,而科尔沁区的财政收入却翻了两番半,科尔沁区跻身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方阵。6年,他用智慧和心血,在科尔沁区30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浇铸了熠熠生辉的两个大字:崛起!
六年,再造五个科尔沁区
2003年末,严洪波刚到科尔沁区时,财政收入只有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自治区下游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严洪波满脑子都是“发展”二字。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多年从事经济工作的实践让他知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旗县,发展经济,工业化是必由之路。面对当时几近凋零的工业,他提出以招商引资为强力引擎,依托富集的农畜产品、充足的工业初级产品和优越的区位优势诚招力引,发展壮大工业经济。
在那段艰难而又火热的岁月里,他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凭着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促成一个个投资超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大项目落户科尔沁区,逐渐形成了玉米深加工、铝深加工、农畜产品深加工和非资源四大支柱产业。6年间,累计完成签约项目803个,实现到位资金141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5.7亿元。
如果说招商引资拉开了工业发展的序幕,那么建设工业园区则为工业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也堪称科尔沁区发展历程中的神来之笔。2005年,严洪波顶着资金不足的压力,在不占用耕地,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规划了47.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园区入驻企业达69户,其中产值超亿的企业达24户,工业园区迅速成为带动科尔沁区经济腾飞的铁翼。2007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2008年跻身自治区十强工业开发区前三强。
玉米是科尔沁区最重要的农业资源,年产量可达到20亿斤。一直以来,严洪波都有一个通过加工增值将玉米“吃干榨净”的梦想,因为他知道,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对科尔沁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经过不懈努力,万顺达、梅花公司等大企业相继成功落户,初步形成了淀粉—谷氨酸—味精—冰醋酸—精氨酸—L乳酸等从初级产品到产品的产业链条。玉米秸秆成了生物质发电的原料,玉米芯生产出了糠醛糠醇,玉米胚芽变成了色拉油,由此,占科尔沁区粮食作物80%以上的 “大玉米”彻头彻尾的成为工业生产的原料。如今,玉米深加工企业已达6户,与之配套的企业3户,形成了产业集群,且各个企业间原料、产品互为补充,互为利用,形成了物质集成、能力集成的产业代谢关系,成为科尔沁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优势产业。同时,他还立足产业多元,依托优势资源,谋划了和培育了以通亚铝业、银河铝业为代表的铝制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金锣集团、谷道粮原公司为代表的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华洋铜业、霍煤碳素为代表的非资源产业集群, 2008年,这四大产业共完成增加值90亿元,占区属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
工业的发展重新催生了农业的勃勃生机,依托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严洪波开始着手在田间培育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的“原料车间”,并把设施农业、现代养殖、玉米机收、土地流转四项工程作为引领科尔沁区现代农业的抓手,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30万亩沙荒地被他利用起来,培育沙地葡萄并打出了品牌,如今6万多亩沙地葡萄不仅改善了生态,还创造了亩均4000元的效益,相当于10亩大田作物。设施农业每年以近2万亩的速度递增,农民的种植习惯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种植种类从蔬菜水果已经发展到花卉和珍稀食用菌类,创造了亩均效益2万多元的奇迹,是大田作物的50倍,这些高效农产品一部分成了加工企业的原料,一部分直接充实了农民的口袋。经济好转之初,严洪波就依托区位、交通等优势,把发展的目光延伸到大物流、大商贸上。在他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科尔沁区短短几年间建设超亿元的市场12个,引进知名品牌300余个,引进五金建材、金港物流等6个投资超亿、产值超亿甚至十几亿的大宗物流项目。2008年,科尔沁区被确定为东北四大区域性物流中心之一。至此,科尔沁区真正形成了以农孵工、以工促农、以商辅工、工农商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次产业协调推进,铺就了科尔沁区的崛起之路。2008年,科尔沁区区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1.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这一组数字意味着,在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上,已经再造了5个2003年的科尔沁区。科尔沁区位列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十强县第四名,经济发展已成为内蒙古东部区的排头兵。
金融危机爆发后,严洪波敏锐地判断出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超前谋划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根据科尔沁区发展基础和态势,提出了“抓工业、促发展,保增收、惠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跨越”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在政策、资金、交通、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全面支持,极大地鼓舞了企业家度过危机的信心。为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2009年上半年共为企业筹资近5亿元,有力地保障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十几户半停产企业很快恢复了生产,扭转了工业经济发展放缓的趋势,取得了应对危机的阶段性胜利,截至8月末,科尔沁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5亿元,同比增长35%,财政收入完成12亿元,同比增长55%。
六年,情暖八十万各族人民
如果只看经济指标的飙升、排名位次的提升,科尔沁区的发展是跨越式的,6年来呕心沥血、埋头苦干的严洪波也可以此为荣。但他深知,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让科尔沁区80万各族人民过上富裕的日子,得到更多的实惠。每当科尔沁区的经济前进一步、财力增强一点,他就把财政支持的重点向社会各项事业倾斜一些。据统计,从2003年到现在,科尔沁区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累计超过25亿元,新建校舍和危房改造达7万平,建设高标准医院、乡镇卫生院13家,完善村居卫生室758个。
如今,走进科尔沁区农村,早上农民忙碌在成片的设施农业区,中午许多村民在使用沼气烧水做饭,傍晚村民聚集到公共娱乐休闲场所打球跳舞扭秧歌,一派其乐融融、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对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的严洪波来说,踏踏实实地感到一丝欣慰。
在城区,美丽和繁华的草原新城到处涌动着人们创业的激情,低收入人群在不断减少,群众的社会保障越来越健全。几年来,科尔沁区农牧林水、文化卫生等系统职工和社区工作者共6000余人先后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党的十七大提出这一目标时,科尔沁区已经提前完成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年增加了3.7万人,城市低保标准从140元提高到240元;政府通过培训和发展实体经济安置2万余人就业。
严洪波不仅大事为群众着想,生活中事关民生的急事难事他也总是身先士卒,时间帮助群众排忧解难。2006年8月12日,一场几十年一遇的大雨给科尔沁区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尤其低洼地段,积水达到半米深,近郊红星、建国两个街道的设施农业灾情严重,城区内的东郊街道许多居民居室进水,群众情绪激动,情况紧急。出差回来未进家门的严洪波直接到了现场,一边了解灾情,一边紧急调动周边乡镇、城区的救灾力量,组织排涝,转移居民财产,安顿受灾居民,他顶着暴雨,奔波于城东城西的受灾现场,一夜没有合眼,直到清晨受灾区域积水排出,群众得到及时安置,情绪稳定,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办公室,继续指挥安排救灾及善后工作。由于他亲临现场指挥,及时采取救助措施,使这次严重的涝灾没有给群众造成多大损失。像这样的事很多,科尔沁区的群众不是从电视上,而是从一次次急难险事中熟悉了严洪波,理解了严洪波,认可了严洪波。一次清晨上班路过公园时,严洪波听到前面晨练的几位老人说:“听说严洪波是个挺干实事的人,这几年确实为咱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真是个好领导啊……”那一刻,他的内心涌起一股暖流,还有什么能比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更让人感到欣慰的呢?
六年,开创了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有规律表明,发展越快,在经济事务、社会事务管理中碰到的问题就越多。科尔沁区的干部群众都知道,严洪波在处理群众利益诉求时很有一套,许多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棘手信访问题,都是他亲自解决并取得良好效果的。2006年夏季的一天,一些群众因高速公路补偿问题到区里上访。他站在烈日下,认真听取群众诉求,耐心的解释答复。一个小时过去了,他已是满头大汗,此时一名群众主动为他打伞,并真诚地说:“领导不摆架子,咱们可不能让他晒中暑了。”经过耐心的解释,最终,群众明白了政策和自己的权利,满意的离开了。“要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把他们的合理诉求当成是自己的事儿”,这就是严洪波处理信访问题的“法宝”,他用这样一份真诚、用这样一份热情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能得不到群众的认同吗?信访局的接待记录中清楚的记录着,他日接访案件达38批次,现场解决率高达67%,尤其近两年来,全区投入资金6500多万元,解决信访案件近5000件次,结案率达82%,名列全市。严洪波的政策水平、办事效率和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受到了中央信访督导团的好评。
严洪波不仅自己“本事硬”,他带出的队伍也拥有着和他一样的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他常说,“干部是决定一个地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干部培养和使用上,他切实做到了让“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有位置、有地位”;对那些跟不上发展节奏、思维僵化的干部,他掷地有声地指出“没有作为就让位,不换思想就换人”,他说,谁都没有资格贻误一个地区的发展。对那些一线、基层吃苦耐劳的干部,严洪波另眼相待,如给信访维稳战线的同志们增加补助,重用在企业挂职锻炼的干部;对那些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干部,严洪波毫不留情,该调整的调整,该加压的加压,造就了一支干事创业、奋发有为、心系百姓的干部队伍,为科尔沁区实现崛起提供了根本保证。
六年,相当于八年的工作日
严洪波一直恪守“诚信做人、公平处事、清廉为官、依法行政、科学发展”的从政准则,对自己要求严,对各级干部也毫不松懈,在他的带领下,科区党员干部作风过硬,基本都不参加与工作无关的宴请,不为亲朋办违反原则和纪律的事,勤政、敬业蔚然成风。办公室的勤务人员是和严洪波一同变瘦的。严洪波没有按时下班的时候,一般中午会工作到12点以后,出去简单吃点东西,以至于工作人员还没打扫完办公室,他便回来继续工作。晚上他经常工作到十点钟以后,工作人员熬不起,只好第二天起早来打扫办公室。就这样,严洪波还时常感慨,人要是不用睡觉多好,一天怎么不是48小时呢?办公室成了他主要的起居场所,他身边细心的工作人员给他算了一笔账,他每天加班至少3个小时,加上节假日,他相当于在科尔沁区工作了8年。
北方的秋夜,已有丝丝寒意。严洪波的办公室里,依然亮着彻夜未眠的灯光。灯下,严洪波在思考,在谋划,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引领着科尔沁区的发展之舟。他案头的笔记本上,记录着2009年上半年的一组数字:地区生产总值139亿元,同比增长33%;财政收入完成10亿元,同比增长45%……
金融危机,机遇、挑战、成绩、未来,面对上半年的成绩,如何扩大崛起之势,如何让80万人民更加幸福?他点燃一支烟,再次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多年来,人们已习惯了严洪波办公室里不眠的灯光。这灯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弘扬县域单位的开拓进取精神、树立县域优秀领导人物形象、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和谐发展,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经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与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共同组织编撰《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时政庆典特刊。 县域经济在线网自7月20日起,隆重推出“县(市)委书记”专栏,全面报道入选特刊的百名县(市)委书记的先进业绩、系统宣传入选县市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就。
欧阳淞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田鹤年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
李 昌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
龚心瀚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原 焘 中共中央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
郝盛琦 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
宋奎兰 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陈 林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陈 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翟殿玉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副主席
武志国 中共中央党校《党政干部文摘》副社长
郭晓军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调研处处长
刘 文 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处长
魏光朗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政策》总编辑
翟炳恺 全国人大办公厅信访局原局长
刘 吉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
张伟超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
宋树友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农业部原副部长
米建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解思忠 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张锐源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
王胜利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司长
金思宇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处处长
陈拂晓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原局长
《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
珍藏版
谨以此书特别敬献给: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推动和促进中国经济步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开拓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县域基层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