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域特色 寻找后发优势
甘肃临泽县委书记 王洁岚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西部,地处河西走廊交通要塞,古“丝绸之路”横贯县境。全县总面积2727平方公里,辖5镇2乡,总人口14.6万人,是原国家林业部命名的“中国枣乡”,境内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色彩最为奇特的丹霞地貌。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要务,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攻坚克难求突破,凝心聚力谋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壮大,水能开发、矿产品选炼、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入围“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特色产业基地优势显现,建成全国知名的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柠檬酸生产基地;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县”、“甘肃省园林县城”;统筹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全国平安县”等荣誉称号。2008年,全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口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万元、1.01亿元、4628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的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临泽县域经济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其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弱县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任重道远。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区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把握时代特征,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同时要从全省乃至全国产业分工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找后发优势,实施错位竞争,在扬长避短中培育特色,在差异发展中突出特色,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实际,又符合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临泽生态优势突出,处在巴丹吉林沙漠和祁连山荒漠戈壁之间,源于祁连山的黑河由东往西,与县境内由南往北的大沙河交汇,形成了一块独特的绿洲,生态屏障作用明显,同时也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临泽农业特色明显,是传统的灌溉农业县,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加之地处北纬38°57'—39°42'之间,是许多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曾获“全国一熟制地区粮食单产冠军县”称号,形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相对优势和地域特色的支柱产业,临泽小枣、雪晶淀粉、奥瑞金种子等特色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临泽矿产资源丰富,县内蕴藏着锰铁、煤、凹凸棒粘土、石膏、石英石等多种矿产资源,锰铁精炼已形成规模,凹凸棒粘土矿开发前景非常广阔,丹霞地貌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临泽交通快捷便利,地处河西走廊黄金地段,兰新铁路、312国道、连霍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特别是随着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建设,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立足临泽的基本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不断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一、多措并举,做活水文章,坚持生态立县
生态是临泽的生存之本,是天赐资源,一旦破坏,很难再生。面对临泽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发展经济时优先选择同时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在进行生态建设时优先选择同时能够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 “双赢”的路子。河是临泽生态安全的屏障,水是临泽经济发展的命脉。临泽的生产要素汇聚在水系,优势聚集在水系,特色也彰显在水系。因此,做水文章是临泽持续发展的首选之举。一是强化措施治水。以国家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契机,进一步配套完善水利基础设施,通过增水、涵水、节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治理、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改善绿洲环境。二是突出重点节水。临泽境内沙漠面积占70%以上,可供开发的戈壁荒滩有50万亩。我们将以沙产业理论为指导,按照“多采光、少用水、节约地、高效益”的要求,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奶肉牛养殖为主的荒漠区现代设施农业,由依靠耕地发展农业向利用荒滩等非耕地发展农业的生产模式拓展,探索一条在存量土地上、甚至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生产效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彰显特色活水。启动实施境内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蓄水防洪、河道整治、污水治理、路桥配套、绿化美化为重点,整合项目资源,打造枣乡临泽城市景观带,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发展环境,并以此带动形成城区房地产开发带,着力培育大沙河流域特色产业带。
二、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坚持产业富县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载体,根据比较优势培育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做出的抉择。临泽的发展基础决定了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式飞越,必须遵循规律,顺应自然,统筹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一是以特色产业培育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紧紧围绕矿产品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三个方面,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展和整体效益的提升。继续抓好锰铁精炼项目,加快煤炭、凹凸棒等矿产资源开发步伐,着力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加大柠檬酸、奶制品、红枣产品等农产品开发生产力度,努力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力扶持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步伐,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以特色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巩固壮大玉米种子、红枣、加工番茄等特色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现代设施农业和奶肉牛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创农民增收新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一批同国际水平接轨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以扩容提质为重点,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以争创国家级园林县城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管理的要求,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分步建设乡镇小城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吸纳各类生产要素进入城镇,发展餐饮、商贸、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等服务业,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围绕市场,搞活流通,坚持商贸活县
县域经济不是“诸侯”经济。事实证明,封闭式的发展经济模式,往往是昙花一现。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既要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更要两眼外向,聚合外部大资源、大要素,以外力促发展。为此,我们将紧紧围绕312国道、连霍高等级公路和兰新铁路建设打造商贸流通线,使其形成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商贸物流的平台。把培育建设市场作为搞活商贸流通、繁荣城乡经济的基础工程,科学合理布局商贸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点,努力建成贯通城乡、内外结合、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制定和完善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现代物流业,提高物流业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确保农产品产得下、销得出,带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四、夯实基础,以人为本,坚持科教兴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才是经济振兴之源。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长期坚持科教兴县战略,将科技创新和人的素质提升作为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最大限度的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潜力。我们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发展布局,优化教育资源,确保义务教育,强化高中教育,拓展职业教育,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切实提高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困难群众住房保障“五个全覆盖”的工作水平。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弘扬县域单位的开拓进取精神、树立县域优秀领导人物形象、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和谐发展,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经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县域经济发展信息中心与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共同组织编撰《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时政庆典特刊。 县域经济在线网自7月20日起,隆重推出“县(市)委书记”专栏,全面报道入选特刊的百名县(市)委书记的先进业绩、系统宣传入选县市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就。
欧阳淞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田鹤年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
李 昌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
龚心瀚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原 焘 中共中央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
郝盛琦 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
宋奎兰 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陈 林 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陈 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翟殿玉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副主席
武志国 中共中央党校《党政干部文摘》副社长
郭晓军 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调研处处长
刘 文 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处长
魏光朗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政策》总编辑
翟炳恺 全国人大办公厅信访局原局长
刘 吉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
张伟超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
宋树友 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农业部原副部长
米建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解思忠 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张锐源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
王胜利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司长
金思宇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处处长
陈拂晓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原局长
《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县(市)委书记话发展》
珍藏版
谨以此书特别敬献给: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推动和促进中国经济步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开拓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在县域基层的领导人。